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完成下列小题。 “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

(二)阅读《“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完成下列小题。

“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

曹鹏程

①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同志与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命运”有一段深刻的对话。

②蒙哥马利说:“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倾向于侵略”。毛泽东说,要向外侵略,就会被打回来……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如果我们占人家一寸土地,我们就是侵略者。

③“蒙哥马利之问”折射的是一些西方人内心深处的“国强必霸”逻辑。然而,这样的逻辑与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民族心理,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④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⑤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⑥孙中山先生离世前曾在日本演说:“东方的文化是王道,主张仁义道德,西方的文化是霸道,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凌,无数仁人志士高喊“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但只是为了获得免于被欺凌的自由,为了以平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通晓中华文化“和”的精髓,不懂得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焉能体会到中国人对和平和睦的珍视?

⑦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今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法国巴黎向世界宣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读懂了“和”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淌的血脉,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国那种无法改变的“和”的气度与内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①—②段叙述毛泽东与蒙哥马利的谈话有什么用意?

2.请说说文章第④段主要列举了什么事实,列举这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联系原文,说说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做到与人为善、与人和睦相处的?

 

1.引出下文对“和”的分析,从而得出作者的观点: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中国的文化传统都是“和”;作为论据(或“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本文的观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郑和出使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的事实。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在中国强大的时候,也没有侵略别国,而是作为“和平使者”,进行“和平之旅”,从而证明文章的观点。 3.首先,引用孙中山的话,揭示出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然后列举并分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振臂高呼的目的;最后运用反问,强调中国人对和平和睦的珍视。 4.示例: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是“和”,中国人崇尚“和为贵”。与人相处时,我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量宽容别人,做到互让、互谅、互敬、互爱。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首段作用的分析能力。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1.列举了……事例(或引用了……名言)。2.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3.具体有力的论证了……论点。4.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叙述毛泽东与蒙哥马利的谈话,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是为了引出作者的观点“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同时本身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 2.此题考查学生对举例论证作用的分析能力。举例论证,即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从“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本段列举了郑和下西洋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强大的时候也是“和平使者”的观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本段首先用孙中山的话点明中西文化的区别,然后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再次强调“和”的重要性。 4.本题考查针对文中的某种现象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属于探究性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此题可以从宽容、互相理解的角度来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文阅读】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澄汰:清洗,清除。②内侍:宦官 ③谮:zèn,诬陷,中伤。④俾:bǐ,使。

⑤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退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佳木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

(2)树林阴                 翳:_____________

(3)保州兵乱               会:_____________

(4)居二年,扬州、颍州     徙: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四夷相贺外                         万钟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B. 杂然前陈者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 太子少师致仕                       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D.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无丝竹乱耳(《陋室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4.下列各组中,表现欧阳修“切直”的一组是(         )

①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②修慨然上疏

③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④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5.【乙】文中欧阳修被奸邪所忌,贬滁州,徙扬州、颍州,又知同州,【甲】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所作,结合两段选文,说说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阅读】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片中“衡阳雁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内容、结构上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

3.结尾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试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

为了防止疲劳驾驶,保证交通安全,春运期间,交警部门在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置检查站,提供椅子、茶水,拦下连续驾车三小时以上的司机,要求他们至少休息20分钟。某中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检查站协助交警工作。有一位已经连续跑了800公里的中年司机推说交货时间紧,不肯下车休息。如果你是该学生,请劝说这位司机休息一会儿。要求:表达得体,有说服力,不超过50字(标点不占字数)。

 

查看答案

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仿写句子,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幸福,都源于积极乐观的态度。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帆竞发,乐观就是那________________,乐观就是那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古诗文中历历可数: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的美景,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乡之情。杜甫《登岳阳楼》里用“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洞庭湖的汪洋浩渺,这景色使诗人顿生漂泊之感,忧国之情。《诗经》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句子,渲染了深秋凄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求之不得的怅惘。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影布石上,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潭水清澈、游鱼嬉戏的画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中透露出的短暂欢喜之情。辛弃疾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嗅觉、听觉角度写出了农村夏夜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