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荀巨伯:东汉末年人。②胡:古代统称西方和北方各少数民族为胡,秦汉时指匈奴。③获全:得到保全。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贤者有是心也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如使人之所欲甚于生    朝廷之臣不畏王

C. 故不为得也            全性命于乱世

D. 二者不可            所识穷乏者我与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语段(一)中作者是怎样提出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的?

4.语段(二)中荀巨伯的行为印证了舍生取义的道理,请结合语段(二)中的内容具体分析。

 

1.D 2.因此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因此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作者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4.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情愿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他在生死关头先人后已,对友忠诚,坚守信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的“舍生取义”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 【解析】(一)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年代:战国 (二)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宋 参考译文: (一)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二)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的两个“独”都是“仅仅”的意思,B项的两个“莫”都是“没有谁”的意思,C项的两个“苟”都是“苟且”的意思,D项第一个“得”是“得到”的意思,第二个“得”通“德”,恩惠,在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故选D。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而”“辟患”“为”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非凡皆自“愚处”起

    ①有位画家用4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采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无所成。

    ③“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终南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毕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做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4.感悟作品,联系实际,谈淡文章对你的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的父亲母亲

    晚上,借着屋里有些昏暗的灯光和电视里那些欢歌笑语的娱乐节目的杂音,我想了好几天的活不得不说了。

    “妈,明天我顺道带爹再去医院查一下。

    “大夫不是说你爹的病好了吗,怎么还去医院?”妈有些疑惑。

    “哦,是……啊,是好了,不过最后再检查一下炎症是不是都消了。”我故意提高声音显得轻描淡写地回答妈说。

    “哦——”妈轻轻地答应一声。

    晚上自然是没怎么睡着,心里有些担心明天的检查结果。北方冬天的夜很长,早晨六七点钟太阳也不会出来。可是,妈妈却在凌晨四点多就起床了,轻手轻脚地在厨房忙碌着,虽然她明明知道爹不用吃饭,但是她已经习惯了,只要爹出门,那一定是要包饺子的,当然,今天也不会例外。

    冒着热气的饺子端上了桌,却只有我一个人吃着——爹要做验血不能吃,妈呢,怎么让吃都不吃,只是用亮晶晶的目光一直看着爹,一旦和爹的目光相遇就慌乱地躲开。爹和她说话她也不抬头,而是故意地一次次去厨房拿东拿西。我知道,妈是怕眼里的明亮落下来……

    妈很聪明能干,想当年那可是我们那儿七里八村有名的能人。爹妈不光养育了我们姊妹八人,还一直赡养爷爷奶奶,虽然,爹是名义上的一家之主,但是,爹是那种很老实的人,多少有些软弱,他和妈的两性角色似乎颠倒了——妈像个坚强宽厚的男人,而爹反倒成了在妈妈羽翼下需要保护的了。所以我们都知道,是妈妈用她女性细腻的心思支撑着这个家,让我们一家人在那个家家都很贫穷的年月,在物质上很丰富。妈妈在春夏孵出好多的鸡雏鸭雏到附近的镇上去卖,换回零花钱给我们贴补家用;秋天带领我们到收获后的庄稼地里捡拾农民们遗漏的粮食,为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可以在整个冬天有肉吃——这些捡来的粮食可以拿来喂猪啊鹅啊什么的,所以我们兄妹们都很健康。在那个经济刚刚起步的时代,我家的餐桌上一直很丰盛,可以说鸡鸭鱼肉不断,这和妈妈的辛勤操劳是分不开的。

    可是,从昨天晚上妈妈明亮的眼睛里,从今天早晨妈妈默默的早饭里,我分明读出了妈妈的软弱,作为一个女人,一个七十多岁的腿脚不灵便的女人(妈妈有严重的脚疾,随着年龄的增大,不便行动),在面对自己一直保护的丈夫遇到危机面前的无力……

    妈妈非要坚持送我们出门,不顾天黑和路上的冰雪。在我一声声的“回去吧,别送了”的要求下,妈妈停下了蹒跚的脚步,可是却并没有转身,立在那里目送我们。我没再说什么,我知道,我小时侯怕走黑路,妈妈总是这样送我的:“别怕,妈看着你走。”于是,我就真的不怕了,因为有妈妈的目光在身上和我做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可是,今天我知道,妈的目光笼罩着的一定不是我了,是她一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相濡以沫的丈夫,是此刻在她心中需要保护的她的孩子中的一个。

    走过前面路口拐角的瞬间,回头,眼泪终于扑簌簌地滚落下来:妈妈还站在原地,黑暗中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身影——稍有些驼背,不停地抬手拂拭脸颊,是在拭泪还是在拂拭寒风中的白发?

    (选自《岁月》2012年第9期)

1.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末尾“是在拭泪还是在拂拭寒风中的白发”一句有怎样的深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是本文极为重要的写作手法。试从文中找出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结合全文回答:“我”为什么“心里有些担心明天的检查结果”?

5.认真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我故意提高声音显得轻描淡写地回答”的原因,试着将“我”说这句话之前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同学们多读书,爱读书,我们将举办“书香满校园”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关于读书的问题。

【材料一】  国际安徒生奖为作家奖,一生只能获得一次,表彰的是该作家一生的文学造诣和建树。2016年曹文轩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

历届“国际安徒生奖”获奖统计表

时间

地区

1956—

--1966

1968—

--1976

1978—

--1986

1988—

--1996

1998—

--2006

2008—

--2016

总计

中国

0

0

0

0

0

1

1

日本

0

0

0

0

1

1

2

美国

1

2

1

1

1

0

6

欧洲

5

5

2

2

2

2

18

其他

0

0

2

1

1

1

5

 

【材料二】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材料三】  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它设立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1)读材料一的图表,说说你的发现: 

初读图表,令人惊喜的是:①___________

细读图表,引入深思的是:②___________

(2)材料二内我们介绍了《朗读者>这个电视专栏的节日性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请为2018年第23个“世界图书日”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做到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些年轻人,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不缺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抱负,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_________,使实现雄心的道路变得艰难。如何能做到遇事有耐心?我想,_________。冷静的心态能让你对事物有最理性的认识,它能帮助你在正确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决定;而坚定的信念能将你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让你坚韧执着,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国王在他另一次召见我的时候又不厌其烦地将我所说的一切扼要地总结了一下。他把自己所提的问题与我所作的回答作了一番比较,接着把我拿到他手里,轻轻地摩挲着我,发表了这样一席话,这席话连同人说话时的态度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的小朋友格里尔特里格,你对你的祖国发表了一篇最为堂皇的颂词。你已十分清楚地证明:无知、懒散和腐化有时也许正是做一个立法者所必备的唯一条件;那些有兴趣、有能力曲解、混淆和逃避法律的人,才能最好地解释、说明和应用法律。我想你们有几条规章制度原本还是可行的,可是那一半已被废除了,剩下的全被腐败所玷污。从你所说的二切来看,在你们那儿,获取任何职位似乎都不需要有一点道德,更不用说要有什么美德才能封爵了。……至于你呢,”国王接着说,“你生命的大半时间一直在旅行。我很希望你到现在为止还未沾染上你那个国家的许多罪恶。但是,根据你自己的叙述以及我费了好大的劲才从你口里挤出的回答来看,我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你的同胞中,大部分人是大自然从古到今容忍在地面上爬行的小小害虫中最有毒害的一类。”

(1)上文中的“国王”是《格列佛游记》中哪个国家的国王? 

(2)结合内容分析,国王的这一番话表露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