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 (1)(____)是毛虫的天敌。 A、黑步甲 B、金步甲 C、被管虫 (2...

名著

(1)____是毛虫的天敌。

A、黑步甲    B、金步甲   C、被管虫

(2)天生攀岩家是____

A、狼蛛      B、蜣螂     C、蚱蜢

(3)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____

A、勤劳的使者    B、不会迷失的精灵

(4)如果旁边有声音,意大利蟋蟀会____

A、喉咙发音   B、腹部发音  C、嘴巴发音

 

B B B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事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昆虫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填空

(1)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

(3)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

(4)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

(5)《龟虽寿》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壮志犹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堂弟在恶劣的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与朱元思书”的“书”是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B. “布衣”指平民,中国古代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民、庶民、黎庶、殿下、白身、氓等。

C. “书具”指的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D. “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

B. 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 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D. 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查看答案

《大众电影》杂志创刊60余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普及电影文化,娱乐大众,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下面四幅书法作品,你认为哪幅不适合作为《大众电影》的标题,请写出书体名称并说明理由。我认为第___幅不适合。书体:____     理由: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一生只去一次莫高窟》,回答问题。

一生只去一次莫高窟

⑴我们一行数人终于来到莫高窟,也就是长江先生当年曾到过的千佛洞。恰巧赶上莫高窟在施工,进行加固作业。莫高窟的一些洞窟外围的崖体已经裂开了,工人们正在加工补救。

⑵莫高窟现保存下来的洞窟共有735个,其中有壁画彩塑的为492个。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莫高窟每天轮流开放10个洞窟。8月是旅游旺季,所以开放的洞窟较平时多,有15个。进了门,我们来到了今天要进的第一个窟——第17窟,也就是莫高窟发现者王圆箓道士当年发现的藏经洞。藏经洞里的数万卷经书、文物早已流失海外,如今的洞中只剩下斑驳的壁画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的古话。

⑶未到莫高窟之前,早已听闻莫高窟洞窟壁画等已被损坏得非常严重,所以每个游客进入洞窟前都要做特别措施。

⑷然而,此番进入洞中,没有之前听到的进入洞窟要佩戴口罩,讲解员也没有戴所谓的专业麦克风,只是挂着一个简单的扩音器。洞中没有想象中伸手不见五指,只是洞中游客越聚越多,早已超过了敦煌研究院规定莫高窟同一批次进窟不能超过25人的上限。人潮还一直往窟中挤,讲解员仍在一旁不断地提醒游客往两边站,以腾出更多的空间站人。

⑸当天进入参观的所有洞窟基本都是人挤人,一个洞窟容纳四五十个人几是常事。然而,据敦煌研究院早期一项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二氧化碳将升高五倍,空气温度升高4℃,所有的这些都会加速对壁画和洞窟的侵蚀破坏。这样算来,莫高窟从早上9点一直开放到下午5点,每天8小时,仅这个夏天旅游旺季,莫高窟就得承受多大的压力!

⑹参观继续,行进一个洞窟,突然听到一个中年母亲让十岁左右的女儿认真看洞里珍藏的一尊尊菩萨塑像。

⑺“都是些泥娃娃。”小姑娘笑着说。

⑻“他们可是一千多年前留下来的宝贝。”妈妈继续说道。

⑼“那也是泥娃娃。”女儿回嘴。

⑽无独有偶,来自江苏泰州江先生,年约三十岁,也表示莫高窟与自己之前到过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没什么区别,“都是些石头、佛像之类的,也没什么看头。”

⑾踩着脚下的西夏古砖,看着墙壁上某位游客七十年代观赏时刻下的“到此一游”的标记,想着一路参观过来洞中讲解员不断强调“莫高窟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了”,再回头看看身边摩肩接踵的游人,我疑惑了。为何限制每次进窟不得超过25个人,而实际每次进去参观的人都远多得多;为何口中一直说着文物破坏已经很严重了,还任由游客踩西夏古砖,不采取防护措施……

⑿中午12时,因为行程安排时间紧,没来得及参观完所有开放洞窟,我们就离开了。

⒀回程,看着身后不断远去的三危山莫高窟风光,突然想起一位著名学者,他说他爱莫高窟,所以不会去莫高窟,我想这次也是我最后一次来莫高窟了。(原文有删改)

1..请谈谈本文标题的作用。

2.第⑸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小姑娘与江先生的话反映了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普遍现象?

4.最后一段学者的话有什么内涵?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