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篇段积累——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篇段积累——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注意“笼”不能写成“茏”;“近”不能写成“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①《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

②《使至塞上》:__________ ,长河落日圆。

③《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

④《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

⑤《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_

⑥《<论语>十则》: 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白杨礼赞》:高到丈许,两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抗着西北风。

⑧《无题》中表达有情人生死不渝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字词积累——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天空像宝蓝石一样晶(yíng)______璀(càn)______,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马铃薯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guī)______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hān)_____然。

 

查看答案

作文。

“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 请把这句话作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如果需要,用“小A”“B校”等代替。

 

查看答案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完成下列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  

游人______________

(4)秋夜坐钓月矶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月色人                 木兰当

B. 然终不山空人静         急湍甚箭,猛浪

C. 风铎                 不爷娘唤女声

D. 月色美                 途中两狼,缀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5.苏轼通过_____________修辞来描写承天寺的夜色,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她只能活七小时》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忙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先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新闻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