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题目。 一九二〇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

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题目。

    一九二〇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的指引。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片段中的“我”是_____,他提到的“三本书”分别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和_____

 

毛泽东 《共产党宣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根据语段中“我”的活动,明确片段中的“我”是毛泽东,他提到的“三本书”分别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和《共产党宣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_____  (2)哀转久绝  _____

(3)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  (4)窥谷忘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庭中有奇树,_____。(《古诗十九首》)

(2)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山随平野尽,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7)《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语句是:__________

(8)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十一月的一天,我们目睹了一个极其美丽的日落。当我像平时一样(màn)_____步于一道小溪发源处的草地之上,那高空(fēi)_____红的太阳,终于在一个(qī)_____苦的寒天之后、暮夕之前,突于天际(zhòu)_____放澄明。这时但见远方天幕下的衰草残茎,山边的木叶橡丛,顿时沉浸在一片最柔美也最耀眼的绮照之中,而我们自己的身影也长长伸向草地的东方,宛如是那缕斜晕中仅有的点点微尘。

(梭罗《瓦尔登湖》)

 

查看答案

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解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为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活动小组就此对3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你就莎士比亚的这一段话,以“阅读”为对象,接着下句进行仿写。 

答:阅读是成长者的催化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面对这一提议,学生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反方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拔掉那颗蛀牙

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请根据故事情节及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第⑾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4.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