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文阅读 山静日长 [宋]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

古文阅读

山静日长

[宋]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①,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④,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⑥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注】:①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②,麛,音mi,小鹿,也泛指幼兽。③山妻:隐士之妻。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④笋蕨:竹笋和蕨菜。⑤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⑥剧谈:畅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余深山之中

②漱齿

归竹窗下

相与剧谈一晌

(2)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4)结合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分析作者崇尚一种怎样的生活?

 

(1)①居家或住家.(只要能答出名词动用或名词动用的意思)②洗 ③已经 ④共同 一起 (2)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 (3)(我)悠然(不慌不忙)地走在山间小路上,抚摸青松翠竹子,跟小鹿小牛一起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 (4)远离官场、隐居山林、物我相融、悠闲自适的山居生活, 【解析】选自《醉眠》 作者:罗大经 年代:宋 参考译文: 唐子西的诗中写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我把家安在深山的裏面,每逢春末夏初(的时候),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没有人来敲门(打扰),(惟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地面和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午睡刚够,就打点山泉水,捡几根松树枝,煮苦茶喝(它)。凭兴趣读几篇《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以及陶渊明、杜甫的诗、韩愈、苏轼的文章。悠悠然不慌不忙地走在山路上,摸摸松树竹子,跟小麝犊(一样)都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裏休息。坐下来赏玩奔流的泉水,(用这水)漱口洗脚。很快回到竹子做窗的家裏,有山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做了竹笋和蕨菜,端上麦子煮的饭,高高兴兴的吃一个饱。在窗子旁边提笔起来,管他多少写个几十个字,(或者)展开收藏的模板字帖、(名士)真迹、画卷来一起欣赏。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有时草书一两段《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出门到溪边踱步,偶然遇到种田的大爷或垂钓的朋友,问问桑叶麻虅,谈谈梗米稻谷,猜猜天气,比比谁钓的鱼多;遇到节日或好日子,大家就约好一起吃饭畅谈,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迅速变幻,美丽得让人目眩。(等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和笛声一起归来,那么月亮(已经)映在溪水上了。 (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家”是动词,意思是“居家或住家”。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步”是“走”的意思,“径”是“小路”的意思,“偃息”是“休息”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阅读

《春日五首》其一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     晓枝。

【注】 霁:雨过天晴。

(1)下列诗句中,与“一夕轻雷落万丝”所描绘的雨的情态最相近的一句是

A.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为诗句空缺处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A.憩     B卧。

 

查看答案

引导孩子读有意义的书

余世维

①读书一定要读有意义的书,那些没有意义、没有营养的印刷品根本不能称之为书,它们对人的成长和提升不但没有帮助,甚至有着很坏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读有意义的书,这样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

②想要读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读什么书。有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书店,但是基本上都是孩子喜欢什么便买什么。有的父母说他的孩子也读书,但读的都是漫画、言情玄幻小说。读这类书,孩子一般只是沉浸在那些故事情节中,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的孩子抱着一堆杂志不放,这些杂志大多以猎奇八卦为内容,这就更不是有意义的书了。当然,这些书可以读,但一定要有节制地读。

③有意义的书应该是这三种:工具书、经典著作和对个人未来发展有指导帮助作用的书。

④读工具书,一方面可以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工具书编纂得十分有逻辑性,内容又是准确而严谨的,有助于培养做事严谨的作风。此外,读工具书也是培养毅力的好方法。因此,书房中一定要准备一些工具书,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指导孩子去阅读。

⑤经典著作指的是经过大家甚至经过时代认可的书。经典著作既有科学方面的,也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比如各种经史子集、中外经典名著等,这些都是经典文化。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关羽总是拿着本《春秋》详读,因为这类书有着极高的价值。曹雪芹的《红楼梦》涉及很多诗词歌赋、文史故事,值得一辈子去研究。

⑥每个学科领域都有经典著作,批判地去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就会学到其中的精华。另外,这些经典著作往往影响我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比如,经常看文学经典的人日后很容易走上文学道路。

⑦冰心是我国20世纪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冰心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与书打交道,不识字的时候是舅舅给她念书;等识字了,便开始进行大量的阅读。8岁的时候,她就已经读完《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东周列国传》、《镜花缘》等书。10岁的时候,她开始有选择地看书,并且在舅舅的指导下,列出一些书目。这些书目除了《国文教科书》外,还有《诗经》、《论语》、《唐读三百首》、《左传》、《女诫》、《饮冰室自由书》等。11岁的时候,全家回到了福州,祖父的书房成为了冰心的乐园。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祖父的书房里看书。这段时期,冰心开始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比如《茶花女》、《红与黑》等。

⑧对文学有着这般浓厚的兴趣,又涉猎了这么多文学名著的冰心,怎能不走上文学道路?

⑨阅读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的阅读生活必将对其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一些名人传记就有这样的作用。多让孩子读一读人物传记,给他们找到精神偶像,对于培养各种优秀品格是非常有帮助的。

⑩对待孩子的阅读生活,应当有这样一种觉悟:让孩子从好书中寻求生活的支撑,以此来滋养他们的生命,以此来抚慰他们的心灵,以此来帮助其他人,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父母一定要好好检查书架上的书是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有删改)

(1)作者关于“有意义的书”和“无意义的书”的看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那些没有意义、没有营养的印刷品根本不能称之为书,它们对人的成长和提升不但没有帮助,甚至有着很坏的影响。

B.作者认为漫画、言情玄幻小说和以猎奇八卦为内容的杂志,不是有意义的书,应该杜绝去读。

C.工具书是有意义的书,读工具书的意义在于培养做事严谨的作风和毅力。

D.作者认为各种经史子集、中外经典名著等,都是经典作品,值得细细品读。

(2)文章花了许多笔墨写冰心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文末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好书对于读者的意义:“以此来滋养他们的生命,以此来抚慰他们的心灵,以此来帮助其他人,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请结合你读过的一本好书,说说它对你来说有哪方面的意义。(温馨提醒:可以从书中人物的言行品性来谈,也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态度来谈。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第七条白裙子

①和婉同宿舍的六个女生都来自城市。不用说,婉来自乡下。

②进入初夏的一天,同室的雅文从街上买回一条洁白的连衣裙。几个女孩一下子围过去,又捏又揉,争着试穿,赞叹之声不绝。最后,大家商定,每个人都买一条这样的白裙子。试想,七个清纯漂亮的大一女生,身着一色的白裙在校园里鱼贯而行,说不定会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呢!她们征求婉的意见,婉从书上抬起眼睛,极不自然地笑笑,未置可否。

③两周后宿舍里便有了六条那样的白裙子。只有婉还是那身土里土气的衣服。

④她们催婉快些往家里写信要钱。写还是不写?婉心里非常矛盾。她清楚家里的情况,父母为供她上大学已是债台高筑,180元一条的裙子也许算不上高档,而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一想到父母疲惫的身影,婉怎么也不忍心再开口向他们要钱。可婉真的很想拥有一条那样的白裙子。上天赐给她姣美的容颜和亭亭玉立的身材,只要稍作打扮,她马上就能脱颖而出。

⑤信还没来得及发出,却收到了家里的来信。父亲说,为了能让婉念完大学,打算让她弟弟辍学,外出打工以贴补家用。婉将刚写好的信撕得粉碎,然后重写了一封……

⑥信“咚”的一声进了邮筒,关于一条白裙子的梦想也“咚”的一声沉入心底。

⑦那晚,婉失眠了。上铺的雅文睡梦中翻了个身。她的白裙子飘然滑落到婉的床铺上。那柔软的布料丝一般爽滑,婉把它贴在脸上摩挲着。她突然想穿上它试试,哪怕只是一小会儿她也会满足。这种欲望驱使她悄悄起床,将那条裙子罩在身上。她对着月光左看右看,心里不胜惊喜又万分紧张,想在屋里走动,又怕惊醒她们,于是蹑手蹑脚出了寝室。

⑧校园里寂静无人。月光如水倾泻在草坪上,月季花羞涩地打着朵儿。婉穿过红漆长廊,又绕着花坛转了一圈,荷叶边上的裙袂上下翻飞。今夜,婉是月宫里出巡的嫦娥。

⑨婉想,自己该回去了。她不敢奢望太多的幸福,只这一会儿就够了。

⑩婉提着裙子轻轻地上楼,又轻轻地开门……

突然“啪”地一声,电灯亮了。“这么晚了,你……”雅文的话只说了一半。所有的人都已醒来,傻子一样看着婉。婉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雅文反应快,伸手关了灯,她们又不声不响地睡下了。屋里恢复了死一般的寂静。婉呆立在中央,那一刻,她知道了什么叫入地无缝。好一阵子,婉才走到床边,很平静地脱下裙子,叠好放在雅文身边。之后,①她钻进被子蒙上头,这才任泪水恣意流淌。

第二天,雅文她们好象商量好的,都把白裙子收了起来,换上平时穿的衣服。

那以后,原来不合群的婉更是独来独往。她每天早出晚归,一个人低着头来去匆匆。白天泡在图书馆里,晚上熄灯后才偷偷溜回宿舍,一整天也难得说上一句话,对任何人都抱着一种敌对情绪,总感到她们都在嘲笑自己。婉想:也许我不该到这来,孤零零地,浑身上下透着自卑自怜。婉甚至想过退学。

不过有一点令婉很感动﹣﹣这段时间,宿舍里谁也没有穿过一次白裙子。

一个多月后的那个星期天,雅文她们都到街上去玩,婉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呆了一天。晚上,她独坐在花坛旁边,双手捧腮,任思绪与月光一起流淌。这一天是她19岁生日。回去的时候宿舍里已没了灯光,想必她们已睡下。她悄悄地开门进屋。突然一道火光点亮了一支红烛,六个身着一色白裙子的女孩围坐在桌旁,望着她甜甜地笑。桌上摆着一小盒精致的蛋糕。雅文走过来,将一个包装精美的纸盒递给她说:“生日快乐!”婉愣了好一阵子,然后用颤抖的手解开红丝带,打开一看,是一条和她们身上一样的白裙子。原来这一个多月里,她们六个牺牲了所有的课余时间,两个到食堂打扫卫生,三个到校门口的餐馆打工,雅文则找到了一份家教。这样辛苦一个月,居然挣到三百多块钱。婉能说什么呢?她什么也说不出口,一切的苦恼都不过是她的自卑罢了。②婉将那条白裙子捂在脸上,任泪水把它浸湿……

宿舍里有了第七条白裙子,校园里从此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以后,她们七个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一起到校外挣一些微薄的收入。

大学四年,除了那条白裙子,婉的确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但她再没有自卑过。她曾穿着土里土气的衣服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并取得名次;也曾穿着母亲亲手缝的布鞋和系里最潇洒俊朗的男生跳过舞。从来没有谁因为她的衣衫而忽略了她的美。

(1)第4自然段写到“婉心里非常矛盾”,她为什么矛盾?

(2)文中划线处都写到了婉的泪水,你怎么理解这两处泪水所包含的感情?

第①处:_____

第②处:_____

(3)室友们维护婉的自尊的做法有哪些?

(4)从婉的生活经历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

(5)大学毕业了,在宿舍的告别聚会上,如果你是婉,会对你的室友们说些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完成题目。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和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根据他在陕北苏区的采访手记而写成的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集。该书最早于1937年10月由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出版前,斯诺曾为这本书的命名而费神。他拟了诸如《在陕北的日子》、《红星在中国》等多个书名。并在聚餐时请他的朋友投票来确定书名。他的朋友一致选定了《 Red Star in China》 (《红星在中国》).书名就这样定下来了。然而好事多磨,斯诺的出版经纪人海瑞塔赫茨在美国给斯诺的回信中叙述她如何欣赏这部书稿时,将书名误写成《 Red Star Over China》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是一个疏忽,一个失误,然而正是这个疏忽、失误却激发了斯诺的灵感,经纪人的一个小疏忽反而促成了一个闪光书名的诞生。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他将错就错,把他的这本书正式定名为《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为自己的著作定名时,最后为何选择了《红星照耀中国》,而不是《在陕北的日子》或《红星在中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题目。

    一九二〇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的指引。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片段中的“我”是_____,他提到的“三本书”分别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和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