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1.“外”指的是岭南,在当时是蛮荒之地,,穷僻之所。“断”指诗人被贬岭南,跟家人的联系就中断了,与家人隔绝,寂寞落魄之苦可想而知,“复”诗人被贬岭南,一年又是一年,在荒无人迹的地方,诗人独自忍受着思乡之苦,一年年熬过来。 2.表达了诗人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重要内容的理解。可根据具体的诗句内容来确定答案。“岭外音书断”的“外”指的是岭南,在当时是蛮荒之地,穷僻之所。“音书断”的“断”字写出了笔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阻遏的苦闷处境和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经冬复历春”的“复”字写出了笔者困居贬所时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楚,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想念之情。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人心理活动的把握。“怯”“不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离家越近,越想早点知道家乡事,但又怕听不到好消息,所以说表达的是诗人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画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猎(约定)

B. 去后至(才)             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 元方入门不(照顾)    日,饮酒乐,天雨(这)

D. 中不至,太丘舍(去……地方)   天又,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魏文候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摘录文中句子回答)

4.(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主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 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__________________→收野栗→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6.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查看答案

你为同学们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同学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④__和⑤__,令人回味无穷。

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狗·猫·鼠》B.《阿长与〈山海经〉》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E.《无常》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G.《父亲的病》H.《琐记》I.《藤野先生》J.《范爱农》

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__ 传不习乎?”

(3)子曰:“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诗中,诗人常借物传情。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借“归雁”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④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A. ③②④①    B. ④①③②    C. ①③②④    D. 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