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

现代文阅读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怍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  “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  “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①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分别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3.赏析第⑧段中画绒的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

4.林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选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1.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2.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 4.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的好老师。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内容,根据第③段“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和结尾部分林老师对真相的介绍,可知两位老师的做法,简要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第一次“濡湿”,是因为老师在我作文本上的评语使我感动;第二次“濡湿”,是因为自己班里的孩子们写的信;第三次“濡湿”,是因为林老师告诉我当年“撕作文”事件的真相。结合各自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如使用了,就先指出修辞手法的名称,分析写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该句把“温暖心窝的话”比作“永不凋零的花朵”,是比喻,“不凋零”表现这些话语影响之大,带给我的温暖让我难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班里开展主题为“感恩父母,我在行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回答。

(1)【观点论辩】有的同学认为,我还是一个未成年人,只要努力学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而有的同学却能帮助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陪父母聊天。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说说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8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链接】右图与语文教材里的一则文言故事有关,请简要复核这个故事,字数在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联征集】结合两则材料,请选择其中的一则对联续写完整。

上联:穆桂英代夫挂帅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父母恩深深似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诗文的空缺部分。

(1)庭下如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力尽不知热,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3)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杜牧《赤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间接地抒发了自己才不为用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5)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占》)

(7)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孟浩然《过故人庄》)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彘: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曾于之妻______

(2)顾为汝杀彘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于畎亩之中(发出)

B. 管夷吾举于(狱官)

C. 而后(奋发,有所作为)

D. 入则无法家士(辅佐)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安能辨我雄雌

B. 其筋骨                 无案牍之

C. 益其所不能             经沧海难为水

D. 百里奚举于             愿为鞍马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B.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免遭灭亡,既要有法家拂士,又要有敌国外患。

C.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造就人才,二是如何治理国家。

D. 本文论证严密,通篇设喻说理,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4.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下面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坐,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 “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渭“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C. 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达观进取的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