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

③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他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逼着他选择拉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为什么家里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时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他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练了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④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此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带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之前和拉琴之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都对他充满了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大家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成了学院里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⑤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也是他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每个角落。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诉说着一个琴童的哀求与抗争……

⑥没有用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回忆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痛苦历程。起初,他只想随便拉一拉,这毕竟是他在学校里的最后一次考试——他已经考了多少次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为之动容。

⑦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⑧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⑨“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⑩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甚至可以听到人们的呼吸声。

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 选文有删改)

1.通读全文,写出标题“选择”包含哪两方面内容。

2.选文三次写到“他”的泪,试作分析。

①第一次,第①段“眼里噙满泪水”是因为:

②第二次:第⑥段“泪飞如雨”是因为:

③第三次:第段“泪再一次流下来”是因为:

3.选文第③、④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你是否赞成选文中“他”的选择,结合你的自身经历谈谈理由。

 

1.一是指父亲逼“他”选择拉琴; 二是指“他”在得到大家一致赞扬后却选择放弃拉琴。 2.①“他”为用近二十年的时间持续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拉琴,而感到委屈(伤心、难过) ②回忆起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痛苦历程,“他”拉得忘情,把所有感情融入到这首曲子中 ③“他”为自己选择放弃拉琴,终于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而感到激动。 3.插叙。①交代了“他”不喜欢拉琴的原因;②写出了“他”虽然有好的技术,但并没有把感情融入拉琴;③为下文“他”选择放弃拉琴作铺垫;④突出文章中心。 4.参考: 同意的理由:①孩子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②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 不同意的理由:①他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拉琴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放弃了可惜;②父母是希望孩子成才,作为孩子应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示例:我同意“他”的选择。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可妈妈却让我弹钢琴,在和妈妈多次沟通之后,我终于如愿以偿。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其乐无穷。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关键句子进行总结概括即可。第③段“他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逼着他选择拉琴”,所以第一个选择就是“父亲逼迫着他练琴”。第⑪段“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讲述他在用心拉了一曲表达心声的曲子后决定不再拉琴。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应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分析原因。第一次,“他眼里噙满泪水”,是在选文的第①段,根据前后文可知,“他”是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做了二十年而感到委屈、难过;第二次,“他泪飞如雨”,是在选文的第⑥段,那时“他”拉得忘情,将所有的委屈、不满、难过的情绪都融入到了琴声中,感动了自己,情不自禁地落泪;第三次,“他泪再一次流下来”出现在第⑪段,这时“他”终于可以不用再拉琴了,“他”解脱了出来,为自己摆脱痛苦而激动落泪。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记叙文的叙述顺序的判断和作用的分析。开头讲“他”将参加最后一次考试,③④段之后是考试的继续,所以③④段是插叙。从内容上来看,“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练了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交代父亲的逼迫和自己对拉琴的不喜欢,交代“他”拉琴技术极好但是没有感情的原因;从结构上来看,插叙的内容为下文放弃拉琴做铺垫,令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下面关于《昆虫记》的阐述不正确的是____ ,因为_____________

A.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此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

B.采用了拟人手法,显得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这些显著地艺术特色让它成为一部文学经典。

C.书中介绍了蟋蟀在地下“潜伏”多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几个星期。

D.《昆虫记》中,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短身燕尾礼服。

 

查看答案

(题文)《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下面是书中对_________(填人名)的描写。请你根据此书再补写一条关于他的描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内容与原文意思相近)

(1)他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

(2)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

我的补充: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梁尝有疑,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 ③ 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A. 梁尝有疑狱      狱:案件

B. 以布衣富侔国    布衣:布衣生意

C. 臣,鄙民也      鄙:浅陋

D. 殆未有也        殆:恐怕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②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

3.陶朱公是如何巧妙回答梁王的询问的?梁王最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茅盾的《白杨礼赞》,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如这篇作品单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具有了更深的意义。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某种植物曾牵动过你,让你对它产生某种情绪,生发某种联想。请仿照示例,用某种植物名来命题,写一篇文章,抒写它带给你的思考。

题目示例:《茉莉花》《那年的银杏儿》《米兰之歌》《夹竹桃·木芙蓉》

题目:《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拟题目(不能直接使用示例的四个题目及《白杨礼赞》这个题目),自定立意,自选除诗歌外的其它文体;③不少于 6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下列各题。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朗读是否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_______、短时记忆和_______。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P,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关于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1.根据选文内容,在第③段中的横线上填写其它两种记忆的类型。

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______、短时记忆和_____

2.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请结合选文相关知识,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