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只有亲自品尝了那些物和事,才能了解其中的滋味:或甜...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只有亲自品尝了那些物和事,才能了解其中的滋味:或甜蜜如爱,或心痛如割,或成败悲喜……但是想要真正地了解,还得有更多的体验和经历。

题目:我品尝了________的滋味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书写工整规范,内容具体充实,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泄露考生信息的内容。)

 

参考例文 我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记得小时候,我有点胆小,不敢过马路,只有妈妈的手才是我到对面的“牵引线”。 “嘀--!”“唰,唰!”汽车的轰鸣声传进我的耳边,独自一人迈向大路中央,这是我第一次过马路,也是第一次尝试勇敢。 天气有些阴,云和灰蒙蒙的天空作伴,本该晴朗的中午却泛起了鱼肚白,难道是不祥的预兆吗?“走,迎接你的第一次吧!”“妈妈,我--怕……”但我还是被妈妈“拎”了出来。我迈着小步向前走,望着马路上的车无影无踪,心中竟无比喜悦。妈妈把我向马路沿上推去,并仔细叮嘱我:“必须过去,每个人都要勇敢的尝试,相信你会做到的。”我吓得瑟缩着小手,胆战心惊地跨出一大步,又回头盯着妈妈。妈妈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我仿佛充满自信,脸上也略微有一些红晕。我又望了望天空,太阳万丈光芒,乌云也惊慌逃蹿了。 我心中勇气顿时点燃了,自信也好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我前行。我昂起头,摆着胳膊,睁起大眼,左右瞧一瞧,连蹦带跳地跑了过去。暗想着:我居然成功了,棒极了,这可是我的第一次勇敢!就这样,我来回跑了几次,母亲脸上的“仿佛”感再也没有过。 在那一刻,即使没有威胁,也会有信心;即使没有信心,也会有动力;即使没有动力,也会有勇气。 总而言之,以前的胆怯已消失的无影无踪,现在的勇敢正在拥有。自打那以后,我再没胆小过,不管干什么都有始有终,是勇气给了我能力,是勇气让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现在回想起来,不禁会说:“哈!小时候的我竟如此可笑。” 勇气是流水,在干涸时给你滋润;勇气是生命,在枯萎时给你希望;勇气是天使,在堕落时给你时光。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我品尝了________的滋味”。题中的“滋味”本义是“味道”,喻义是“某种感受”。为此,本文的写作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缘事生感。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注意补好题,如果补“吸烟”、“酗酒”或“恋爱”等就可能格调不高;若补“粤菜”“湘菜”,则文章成了就滋味写滋味,未免肤浅;若补“获奖”、“高三”、“生活”等,这比“川菜”可能要强一点,但容易撞车,流于一般。其实“滋味”千百种,你只要大胆发挥想象,草木山水、琴棋书画、无奈寂寞等等都有“品味”价值,关键在于你能否赋予它较为丰富深刻的人生思考。例如“池水的滋味”,可以从池水的宁静、清澈、融洽和从容中感悟到“人如池水,水如人生”,领悟到和谐、大度和宽容的人生哲理,平中见奇,一般中见深刻。还有一个词“品尝”:细致地辨别滋味。可引申为经历。也可是反复对某件事物、事件进行玩味和体会的意思。要把“品尝”这一面写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爱的尊严

⑴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地取钱、存钱、转账,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三十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凑上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呵道:“排队,叫了号再过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

⑵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

⑶“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⑷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奈何,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说:“取多少?”

⑸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

⑹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

⑺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块6毛——”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

⑻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取30吧。”

⑼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块钱丢给了男人。

⑽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

⑾可是走进店里,却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

⑿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⒀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饭,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⒁我的心一下子提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极了,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真不该那么对他。

⒂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十五块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⒃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以及“我”内心情感的变化,完成下表。

故事情节

___

“我”发现卡里只有37块6毛

___

“我”悟到男人高贵的品质

情感变化

生气

___

后悔

___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2)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块钱丢给了男人。

3.选文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4.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是谁?请结合选文说说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第一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来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

B. 文章的第二段总写济南冬天山的特点,用拟人的手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C. “温晴”是一个关键词,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D. 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城外远山,再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2.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从不同角度完美地展现了冬天的济南的不同形态。

B. 文章第五段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

C. 全文多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意味无穷。

D. 文章情景交融,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简接地表达出作者对济南深厚而强烈的赞美之情。

3.文章结尾作者总结“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能否把标题改成“冬天的济南”,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吕文穆公蒙正,不记人过。初参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 文穆佯为不闻而过。同列令诘其官位姓名,文穆遽止之。朝罢,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文穆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复能忘,故不如弗知也。”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①吕文穆公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三入相位。卒后赠中书令,谥文穆。②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③佯:假装。④同列:同僚;同事。⑤诘:责问。⑥遽:很快、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知其姓名/未柳絮因风起

B. 不如弗知也/温而知新

C. 不记人/文穆佯为不闻而

D. 人皆服其量/无方年七岁

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初 参 政 事 入 朝 堂 有 朝 士 于 帘 内 指 之 曰 此 子 亦 参 政 耶

3.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太丘舍__________

(2)待君久不__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 从客人的语言看,客人是一个不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的人,但最后能“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 文中“友人怒”是因为元方父亲的“相委而去”和元方的无礼。

D.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不但要讲信用,还要懂礼貌。

 

查看答案

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读下面的文段,仿照划线的句子,在横线补写句子。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眼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