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回家的行李箱还空着 (1)因为工作原因,每年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回家的行李箱还空着

(1)因为工作原因,每年总要出那么几趟差,有时候也能路过那个江南小镇,于是顺道回个家,只不过终究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少了那么点回家应有的从容,所以,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卸下了一年的风霜,回家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2)从到北京上大学开始,每次过年回家前,收拾行李都是一件大事。要带回去什么,从几个月前就开始酝酿,而这酝酿本身,就是逐步接近快乐的过程,这种心情就如同《小王子》中,狐狸等待小王子到来时的喜悦——时间越临近,幸福感越强烈。

(3)上大学后第一次过年,我问清楚了考试安排,提前一个月就订了机票。我是寝室里离家最远的,回家的幸福指数自然比北京的室友高了好几个级别。提前两个星期,我去采购了满满一箱子的北京小吃,什么糖葫芦、驴打滚、豌豆黄……从北京回家,是我活到18岁最神气的事情之一。我要把另一个城市的故事带回家,除了这些小吃食,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更能代表自己激动的心情。到家后一打开行李箱,吃的摊满了一桌子,爸妈瞬间就明白这半年来女儿的10 斤肉是怎么长的。

(4)鉴于我们全家都对食物有执着的爱好,这样一箱一箱的小吃,我陆续运了好几趟,直到后来发现网购其实更方便,不过妈妈仍然念叨,让我过年带点什么东西回去,给外婆尝尝。在老人家眼中,我亲手递上一块糕点,和他们从快递员手里接过一个包衰,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

(5)说到外婆,因为生病,她的脑子已经有些混乱了,记不得日子,有时候着急了连我的名字都会忘掉。不过每到过年前,她都会问:斌斌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告诉她日子后,她第二天忘了会继续问,一直问到我真的回家,过完春节,外婆又开始问,斌斌什么时候走,妈妈告诉她答案后,她都会接一句,这么早啊。

(6)人年纪大了就会像小孩。外婆自从丧失嗅觉后,就对甜腻的糕点十分钟爱,而且毫不掩饰自己的馋。每次去外婆家,一开门,她就直直地盯着我手里看,于是,给她带北京小吃已成惯例。

(7)那会儿我一直觉得毕业后会回到家乡,这种想法一直到研究生快念完时还是很坚定。因此每次回家,我还会把看完的书、暂时不穿的衣服、不用的生活用品运回去,免得回撤时,辎重过多、来来往往这些年,运的东西不下百斤,时至今日,妈妈大概还是觉得我会随时回来,每天都打扫我的房间,所以房间并没有因为主人长期不在而显得萧条——书架上的书不断更新,衣柜里的衣服也全是应季的。

(8)毕业时,阴错阳差把工作定在了北京,第一年回家,我竟然不知道该带些什么。盯着空荡荡的行李箱快一个星期,最终在里面放了这几样东面:一摞参加各种活动的工作证件,爸妈看到这些花花绿绿的牌子,应该就相信女儿这半年没闲着;一件已经变成米黄色的白色大衣,我实在洗不干净,只能求助妈妈牌洗衣机;最后还是一袋子北京小吃,虽然淘宝有售还包邮,可我愿意亲自带去外婆家。

(9)我研究过“回”和“去”两个字,回的是家里,去的是他乡.只是不如从何时起,我也会说:“回”北京、“去”杭州,尽管心里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但一顺口就从嘴里溜了出来,春节又近,行李箱已经早早地躺在客厅地板上了,里面还空空的,其实,如果我能把自己打包进去,买一张单程票回家,这对父母来说,该比里面装什么都开心吧。

1.“行李箱”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卸下了一年的风霜,回家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带回去什么,从几个月前就开始酝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文章第(4)段说“在老人家眼中,我亲手递上一块糕点,和他们从快递员手里接过一个包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

4.你如何理解第(9)段的画线句。

 

1.“行李箱”装满亲情,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还起着点题和充当文章线索的作用。 2.指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指为回家带东西做准备工作。 3.从快递员手上接过的包裹是纯粹物质的东西,而“我”递上的糕点却能让家人感受到“我”对他们的思念和爱,所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 4.由于在北京住得久了,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开始把北京当成了家,而把杭州当成了他乡。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事物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在记叙文中出现的事物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和线索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分析作答。在文中,“行李箱”装满亲情,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还起着点题和充当文章线索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风霜”指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酝酿”指的是为回家带东西做准备工作。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赏析能力。仔细阅读第(4)段,“在老人家眼中,我亲手递上一块糕点,和他们从快递员手里接过一个包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一句中,“接过的包裹”是物质的东西;“我”递上的糕点能让家人感受到“我”对他们的思念和爱,所以两种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来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瑩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1)荀瑩(yīng): 春秋时晋国大将。(2)逼阳: 姓,古夷族一支。(3)遽: 迅速。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受 创 于 郝 昭 皆 初 气 过 锐 渐 就 衰 竭 之 故。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焉                  间: 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其旗                 靡: ___________________

(3)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而己: 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已而复振              竭: 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孙仲谋攻合肥        故克

B. 扶苏以谏故          国藩于此

C. 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口技者

D. 渐就裒竭之故          克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善于用气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 为什么列举这些事例?

 

查看答案

下列对《蒹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 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 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 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⑥⑤①    B. ③①②⑤⑥④

C. ④③②⑥①⑤    D. ④①③②⑤⑥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左右流之。窃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附加题

【甲】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而人呢,能直立了,自然就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还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乙】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肋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舔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所以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1.选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中写到长妈妈谋害隐鼠,这一内容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提到。(填写文章的名称)

2.乙段描述的隐鼠有哪些不幸遭遇?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这只隐鼠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3.巧妙运用讽刺手法是本文的写法特色,请简要分析【甲】文段是如何达到讽刺效果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