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那雾,不知从何处而至,愈来愈浓,以至你看不清咫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那雾,不知从何处而至,愈来愈浓,以至你看不清咫尺之遥的事物。不知何时,那缕清风,那片阳光,驱散了混沌,明媚了眼前的世界。雾,它可以困扰你的视线,却不能束缚你的行动,更无法裹住你的神往。

请你以“穿过迷雾”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体符合要求;(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或套作;

(4)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穿过迷雾 大雾弥漫,遮天蔽日。风裹着雾,一缕缕,一片片,扯断了一切。 同学们昨天都已回家,他不敢;他害怕再一次看见父母那失望的目光。他独自坐在教室里,几份试卷错乱地放在课桌上。他再次审视了一下试卷,红杠子纷纷逼来灼他的眼。完了,这一次又完了。他慢慢地把试卷叠起,放入桌斗内,两行清泪又一次从他的黑眸中滚出,苍白的脸颊上留下了两道清晰的泪痕。难道自己真的没有希望了吗?要知道他付出的努力要比别人多得多呀! 走出教室,湿漉漉的雾吻着他的脸,似在安慰,又像在嘲笑。那乱蓬蓬的头发上郁结了一串串小水珠。他低着头,脚下生风。为了不浪费点滴时间,他早已养成快走的习惯。 雾更浓了,他抬手掠了掠额上的湿发,向周围望了望,来路和去路都消失在雾中了。他迟疑了,难道自己真的迷失了方向?!他似乎清晰地记得,这条留下他多少足音的小路,是那么的平直,今天怎么变得如此坎坷、如此漫长? 他怀疑自己的脑子又混沌了,脚下正好是一汪清水,他像是找到了刺激物,把脸浸入凉凉的水中。清醒多了!他又看到了父亲那浑浊而又满含期待的双眼,听到了那包含辛酸的话语:“奇,好好学,砸锅卖铁,爹也要供你。”他又看到了母亲在毒辣辣的阳光下汗流浃背劳动的身影,老母亲的话再一次清晰地在耳畔回荡:“娃呀!为你将来有个好出路,你爹俺俩再苦再累也没啥。”他仿佛又听到了老师谆谆的教导,同学们声声的鼓励。他觉得脚下的路一下子明朗起来。“不争气!”他怒吼着,向前奔去。 他相信,浓雾的尽头,一定是灿烂明媚的阳光。 【解析】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引导语,根据“雾,它可以困扰你的视线,却不能束缚你的行动,更无法裹住你的神往。”一句可以理解“雾”是比喻。根据“穿过”一词,可以把“雾”理解迷惑自己的东西,比如“虚荣”,比如“表面的成就”,比如“暂时的困难”,先写写自己是怎么被“迷”在其中的,再重点写自己是怎么“穿过”这些“迷雾”见到“阳光”的。写自己这一经历中自己的感受或悟到的道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回家的行李箱还空着

(1)因为工作原因,每年总要出那么几趟差,有时候也能路过那个江南小镇,于是顺道回个家,只不过终究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少了那么点回家应有的从容,所以,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卸下了一年的风霜,回家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2)从到北京上大学开始,每次过年回家前,收拾行李都是一件大事。要带回去什么,从几个月前就开始酝酿,而这酝酿本身,就是逐步接近快乐的过程,这种心情就如同《小王子》中,狐狸等待小王子到来时的喜悦——时间越临近,幸福感越强烈。

(3)上大学后第一次过年,我问清楚了考试安排,提前一个月就订了机票。我是寝室里离家最远的,回家的幸福指数自然比北京的室友高了好几个级别。提前两个星期,我去采购了满满一箱子的北京小吃,什么糖葫芦、驴打滚、豌豆黄……从北京回家,是我活到18岁最神气的事情之一。我要把另一个城市的故事带回家,除了这些小吃食,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更能代表自己激动的心情。到家后一打开行李箱,吃的摊满了一桌子,爸妈瞬间就明白这半年来女儿的10 斤肉是怎么长的。

(4)鉴于我们全家都对食物有执着的爱好,这样一箱一箱的小吃,我陆续运了好几趟,直到后来发现网购其实更方便,不过妈妈仍然念叨,让我过年带点什么东西回去,给外婆尝尝。在老人家眼中,我亲手递上一块糕点,和他们从快递员手里接过一个包衰,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

(5)说到外婆,因为生病,她的脑子已经有些混乱了,记不得日子,有时候着急了连我的名字都会忘掉。不过每到过年前,她都会问:斌斌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告诉她日子后,她第二天忘了会继续问,一直问到我真的回家,过完春节,外婆又开始问,斌斌什么时候走,妈妈告诉她答案后,她都会接一句,这么早啊。

(6)人年纪大了就会像小孩。外婆自从丧失嗅觉后,就对甜腻的糕点十分钟爱,而且毫不掩饰自己的馋。每次去外婆家,一开门,她就直直地盯着我手里看,于是,给她带北京小吃已成惯例。

(7)那会儿我一直觉得毕业后会回到家乡,这种想法一直到研究生快念完时还是很坚定。因此每次回家,我还会把看完的书、暂时不穿的衣服、不用的生活用品运回去,免得回撤时,辎重过多、来来往往这些年,运的东西不下百斤,时至今日,妈妈大概还是觉得我会随时回来,每天都打扫我的房间,所以房间并没有因为主人长期不在而显得萧条——书架上的书不断更新,衣柜里的衣服也全是应季的。

(8)毕业时,阴错阳差把工作定在了北京,第一年回家,我竟然不知道该带些什么。盯着空荡荡的行李箱快一个星期,最终在里面放了这几样东面:一摞参加各种活动的工作证件,爸妈看到这些花花绿绿的牌子,应该就相信女儿这半年没闲着;一件已经变成米黄色的白色大衣,我实在洗不干净,只能求助妈妈牌洗衣机;最后还是一袋子北京小吃,虽然淘宝有售还包邮,可我愿意亲自带去外婆家。

(9)我研究过“回”和“去”两个字,回的是家里,去的是他乡.只是不如从何时起,我也会说:“回”北京、“去”杭州,尽管心里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但一顺口就从嘴里溜了出来,春节又近,行李箱已经早早地躺在客厅地板上了,里面还空空的,其实,如果我能把自己打包进去,买一张单程票回家,这对父母来说,该比里面装什么都开心吧。

1.“行李箱”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卸下了一年的风霜,回家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带回去什么,从几个月前就开始酝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文章第(4)段说“在老人家眼中,我亲手递上一块糕点,和他们从快递员手里接过一个包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

4.你如何理解第(9)段的画线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来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瑩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1)荀瑩(yīng): 春秋时晋国大将。(2)逼阳: 姓,古夷族一支。(3)遽: 迅速。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受 创 于 郝 昭 皆 初 气 过 锐 渐 就 衰 竭 之 故。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焉                  间: 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其旗                 靡: ___________________

(3)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而己: 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已而复振              竭: 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孙仲谋攻合肥        故克

B. 扶苏以谏故          国藩于此

C. 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口技者

D. 渐就裒竭之故          克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善于用气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 为什么列举这些事例?

 

查看答案

下列对《蒹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 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 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 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⑥⑤①    B. ③①②⑤⑥④

C. ④③②⑥①⑤    D. ④①③②⑤⑥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左右流之。窃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