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亲人》,完成小题。 亲人 侯发山 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回到家发现丈夫金...

阅读《亲人》,完成小题。

亲人

侯发山

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回到家发现丈夫金刚不见了。起初,以为他到村子里转悠了。等到天黑,还不见人影儿。

桂婶急了。不只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帮着一起寻找,找了个通宵,又接连找了多天,方圆几十里,包括所有的水库、机井等,凡是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有蛛丝马迹,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第七天,桂婶一边揪着花白的头发一边说不找了,不找了。桂婶的话还没说完,眼里的泪就一滴一滴掉下来。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即便是一只猫一只狗也会有感情的,何况是夫妻?虽说金刚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金刚的精神不正常是从三年前开始的。那年,金刚出了车祸,幸亏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被抢救过来后,他变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不怎么活动,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半天,呆呆的,傻傻的,也不说话,别人问他话,他只会简单地“嗯”“啊”,似乎哪根神经错乱了。他这个样子显然是没法干活了,儿子小桂就让桂婶在家照顾父亲,接送萌萌,自己和媳妇到城里打工。

说是不找了,其实桂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机会。赶集时,桂婶什么事也不干,瞪大两只眼睛,瞅瞅这里,瞅瞅那里,瞅得两眼酸疼,揉揉眼,继续瞅。她在集市上转来转去,直到天黑看不清人脸,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遇到有外村人来村里,桂婶就上前打听;看电视时,桂婶特别留意上面播的那些寻人启事……

转眼又是六个年头,萌萌上初中了,食宿在学校,不用接送了,桂婶便到城里打工去了。那时,她已经是六十出头的人了,谁要她?她就背个蛇皮袋,在街上捡破烂。一边捡,一边瞅路过的每一个人。有时,走一天只顾瞅人,一个饮料瓶也没捡到。

就这样,桂婶整整捡了八年破烂,仍然没有“捡”到自己的丈夫,她这才死了心,听从儿子的劝告,回了老家。她不回也不行,此时她已是七十岁的人了,身子骨已没有原来硬朗了,走上几十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突然,有一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小桂给她带回来一个老头。刹那间,桂婶的眼睛直了:这个老头太像金刚了!

小桂说:“当初见到他时,他正蹲在一个垃圾堆前啃一个烂西瓜。他的头发长长的,又脏又乱,脸上也布满了尘土……知情人说,是外地流浪来的,平时以乞讨为生。”

桂婶走上前去问老人:“大哥,你老家是哪儿的?”

老人憨憨一笑,也不说话,含糊地“啊”了一声。

“你是不是叫金刚?”桂婶又问一句。

老人依旧是憨憨一笑,不说话。

小桂说:“我把老人家领去洗了澡、理了发,越看越像俺爹,这才带了回来。”

桂婶问了半天,一句话也没从老人嘴里问出来。不过,他走路的样子、傻笑的神态,跟丈夫金刚真的太像了。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叹,说明她认了。

亲戚朋友,村里的人闻讯后,先后过来看。都说,太像了,太像了。小桂的堂弟说:“就是金刚叔,就是金刚叔!”说罢,还亲切地叫了一声。

听到这话,不知道为什么,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桂婶,人都回来了,您还哭啥呢?”

桂婶这才意识到自己流泪了,忙用袖子去擦,擦了流,流了擦,总也擦不完。

每天,桂婶给老人端吃端喝,伺候得很周到。闲时,桂婶就跟他讲先前的点点滴滴。他依旧是憨憨的样子,任凭桂婶说什么,他都是一个样子,一种神态。桂婶呢,也不管老人的反应,只管顺着自己的话头往下说。

五年以后,积劳成疾的桂婶眼看就要不行了,小桂跪在母亲的床前,说:“娘,我不能再瞒您了,他……他不是俺爹!可他也太像了,我知道您心里一直放不下,所以骗了您。”

桂婶努力笑了一下,微弱地说道:“桂儿,我知道他不是……我若不收留,哪里才是他的家呢?我走后,你也要好好待他,还叫他‘爹’,只有这样,老天才会保佑──你爹有人收留……”

小桂点着头,泪如雨下。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阅读文章后,请你在①②③处各填加一个字,组成三个小标题。

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2.小说结尾,桂婶早已知道儿子带回的不是丈夫。说说文中哪些内容为这个情节埋下了伏笔。(至少答出两点)

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请结合下面这则《论语》语录和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小桂和桂婶的形象特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1.示例 :寻认结 2.要点:桂婶初次见到老人,并没有向老人问出什么,“她重重地叹了口气”;亲朋好友闻讯都来看,听到有人说“就是金刚”时,“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文章中反复说“太像了”却没有说是;桂婶和老人聊天,不管老人的反应。 3.示例:《论语》中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文中的小桂看到母亲因一直寻找父亲未果而伤心,为了缓解母亲的悲痛,找来一个和父亲十分相像的老人,体现了小桂的孝心。《论语》中还提到要广泛地去爱众人。桂婶明知老人不是丈夫,还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并希望她失踪的丈夫也能得到别人的收留,体现了她的心善与大爱的思想。 【解析】 1.试题分析: 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拟三个小标题。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看看哪一个字能够概括中心事件。标题中已经给出了一个词“亲”,再根据文章内容确定支配“亲”的字。根据情节,这三个空应填“寻”“认”和“结”。 2.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照应和伏笔。答此题,也要以读懂情节为前提。“她重重地叹了口气”就表现出桂婶已经知道儿子带回的不是丈夫。有人说“就是金刚”时,“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这个情节也在说明桂婶已经知道真实情况了。“太像了”这句话也是伏笔。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除此之外,还要联系链接材料的内容,来谈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此题从“小桂为缓解母亲的悲痛,找来一个和父亲十分相像的老人”的这一重要情节中概括出其孝顺的性格特征。而桂婶明知老人不是丈夫,还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的情节体现了她的大爱的思想。而链接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也是谈的仁爱孝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通信方式,早期以“声、光”为媒介,比如我们熟知的仅用于战事的击鼓与烽火。除此之外,最主要的就是邮驿了。早在商周时,这种通信方式就已经开始使用并逐步完善。那时的邮驿,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边关战报和官府公文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隋唐时,邮驿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硕果累累。唐朝的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共有1600多处,其中水驿260多处,水陆兼办的也有80多处。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六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唐代诗人王维在《陇西行》里把邮驿写得颇为传神:“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峰戍断无烟。”到了宋代,统治者对邮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地改革,据《燕翼诒谋录》记载:“前代邮置,皆役民为之,自兵农既分,军制大异于古,而邮亭役民如故。太祖即位之始,即革此弊,建隆二年五月,诏诸道州府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其后特置递卒,优其廪给,遂为定制。”到了明清两代,基本上是承袭了旧制。不得不说的是,这种通信方式,费用昂贵,主要用于军事和官方,普通老百姓几乎是使用不起的。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科技改变生活,现代通信(   )网络作为快捷的通信方式,越来越让人接受。比如邮箱,只要轻点鼠标,几秒钟之内好友就会收到你发的邮件。又像QQ、MSN、微信这些聊天工具,也深受不同年龄群的喜爱。无线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不断涌现,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已经是我们必备的沟通工具,电子邮件、即时通信、三维地图等各类应用软件,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7年2-4月份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统计表

年月份

本年本月止累记(万户)

比上年末新增(万户)

本月净增(万户)

2017年2月

133364.4

1171

333.9

2017年3月

1334550.6

2357.2

1186.2

2017年4月

13942.7

2749.3

392.1

 

 

1.对【材料一】中加点字注音和【材料二】中括号内标点符号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硕果累累(léi)    破折号    B. 硕果累累(léi)    冒号

C. 硕果累累(lěi)    破折号    D. 硕果累累(lěi)    冒号

2.关于古今通信方式的发展变化,材料中没有提及到的一项信息是

A. 信息载体发生变化    B. 通信群体数量发生变化

C. 通信速度发生变化    D. 接受的信息量发生变化

3.从王维《陇西行》中“关山正飞雪,峰戍断无烟”两句可以看出,邮驿通信比烽火通信的优势是__;《燕翼诒谋录》中记载宋代对邮驿通信的两项改革内容是___

 

查看答案

某同学准备写一篇观点为“只有探索才能知道答案”的演讲稿,请你帮他从《海底两万里》或《鲁滨逊漂流记》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其相关故事来印证这一观点。(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题文)重庆的红岩村准备雕刻一座“红岩英雄”石像,请你选择《红岩》中最能彰显“红岩精神”的人物推荐给他们,并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写出推荐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是_____和______。(填序号)

A. 太守自也(称作,命名)    B. 饮少醉(就)    C. 行者休树(从)

D. 杂然而前者(陈列)    E. 宴酣乐(的)    F. 颓然乎间者(他们,他们的)

2.根据【甲】文中对醉翁亭的正面描写,你认为下面哪一幅是醉翁亭的照片。

A图片                        B图片                            C图片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甲】文画线句所呈现出的场景。

4.【甲】文中“峰回路转”与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一联意境相似;【乙】文中“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里“____”(填原句)意思相同。

5.请结合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内容与创作背景,谈谈你对【链接材料】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链接材料】

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但能支配自己对待命运的态度。同样的际遇,不同的精神状态,生活的意义就会完全不同。(选自《千载醉翁亭》)

 

查看答案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本诗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为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筵席上对我的款待,赠给他一首诗。

B. 答谢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见的酒席上赠予我的诗作。

C. 对白居易在扬州刚认识我时赠予我的席子表示感谢。

2.诗中颔联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友和___的思想情感。你还知道包含典故的诗句是“_____”(写一句即可),表达了作者____的思想情感 。

3.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冬雪与寒冰不能耽搁春天翩然而至的脚步,同样,任何腐朽势力也不可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种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历史的眼光审时度势,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