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 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 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 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乙】

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②之妻,贻以金 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 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③,六幕④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 练。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

【注】①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的吴越王及其子孙。 ②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 筑工匠,浙江杭州一带人。③弥束:全部紧束。④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 后六个面。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塔动               出则无敌国外

B. 再火令药熔         但逐层布板

C. 钱帅登               辍耕垄上

D. 人皆其精练           惧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持就火炀之

(2)有奇字素无备者

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前一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甲文的活板突出“活”。比如“每字为一印”,可以看出字是活的;,可以看出字印数目是活的;“更互用之”,可以看出印刷是活的。乙文的木塔则求“稳”。喻皓 采用的方法解决了木塔不稳定的问题。从毕昇的发明和喻皓的方法中你 可以感受到

 

1.B 2.①把它拿到火上烤(拿着它靠近火烤它)②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 3.①每一字皆有数印 ②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③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解析】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乙: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塔晃动,工匠师傅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有办法,工匠师傅就暗中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向喻皓请教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简单,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于是就稳定了。原来是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自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项的两个“讫”都是“完毕”的意思。A:嫌,担心;忧患。C:代词,代塔;动词,去,往。D:佩服;埋伏。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就”“炀”“素”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后面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鹤楼》首联写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给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B. 《黄鹤楼》颈联描绘了作者想象中的秋景:晴空里,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

的芳草长势茂盛。

C. 《天净沙》全曲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D. 《天净沙》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营造了一种凄清暗淡的氛围,又显示 出一种幽静安逸的境界。

2.你从《黄鹤楼》和《天净沙》中读出了作者哪一种共同的情感?请结合某一首中的一两个 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3.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比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枯藤老树昏鸦”……请你再写出一句: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⑴蒹葭萋萋,___________。(《蒹葭》)

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⑶影布石上,___________,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查看答案

下面是同学手抄报中评价书法家颜真卿的一段话,有两个句子表达不得当,请你找出来并把句子序号写在下面。

①颜真卿以极高的造诣,为后世树立了一种书法美的典型。②他端庄严整,结体方正,大气磅礴,打破了东晋之后几乎一直为“二王”书风所笼罩的局面。③富于创造性的颜体奠 定了颜真卿在唐代书坛的领袖,影响了以后一千余年的书法发展。④颜真卿书法的杰出成就, 同他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是分不开的;同时,他立身刚正,忠贞义烈,这正是他书法艺术的精神基础。

句子: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关于书法的对联,但对仗不够工整,同学们针对上联或下联提出了 四种修改方案,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紫毫烟云绕风姿潇洒   下联:浓墨绽奇葩气象超然

A. 把上联改为:紫毫挥广宇风姿潇洒

B. 把上联改为:紫毫列锦绣风姿潇洒

C. 把下联改为:浓墨写丹青气象超然

D. 把下联改为:浓墨点画生气象超然

 

查看答案

活动中同学们找到了下面的素材,对句中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称王羲之的书法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句话运用比喻和对偶,赞美了王羲之 的行书点画秀美、潇洒飘逸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书圣作品的气韵。

B. 杜甫这样评价草圣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句话运用比喻,既写 出了张旭傲视王侯、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写出了他书法端庄严整的艺术魅力。

C. 欧阳询的字“用笔刚劲,结体严谨,间架稳固,字形瘦长”。这句话运用排比,全面概括 了欧阳询书法瘦硬险劲、法度谨严的特点。

D.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这句话运用夸张,写出了书法作品疏密的变化以及虚实相生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