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C. 人生在世,最高价值的欣赏是什么?是事物外表的迷人美丽?还是处于自己直觉的驱使?
D. 近半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如春郊新绿,翠柳扶风,欣欣然一片青青之意。一字字一句句如行云流水般从眼底心头(漫过/飞过),留下悄喜,留下轻愁,留下一份无言的感动与感慨。读朦胧的诗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婉约的心绪随黄昏的柔风融入斜阳最后的笑靥;读纯情的小说如月下闻琴,泠泠之间漫浸满地斑驳的松竹之影,或心动,或心痛,点点滴滴的青春在心底会集成流淌的花溪潺潺;或读一些明净的散文,如五月的田野怡红快绿,在浩荡的长风中驰心骋怀,(激励/激扬)着生命中最初的豪情。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翠柳(chuì) 感慨(kǎi)
B.笑靥(yàn) 泠泠(líng)
C.斑驳(bō) 流淌(tǎng)
D.潺潺(chán) 驰心骋怀(chěng)
(2).文中画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朦胧 B.婉约 C.会集 D.怡红快绿
(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
A.漫过 激励 B.飞过 激励 C.漫过 激扬 D.飞过 激扬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在记叙文《遇见树》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遇见的各种不同的树及内心的感触。其实,每个人每时每刻也都在看。看山水,你能看见生命的灵性;看人间,你能看见世事的真相;看生活,你能看见人情的冷暖。看,需要眼睛;看见,则需要头脑。请以“看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结合叙述内容写出你的感悟。
题目二:请你以“_______领我走进新天地”为题目,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班级举行《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汇报交流活动。这个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分享“领袖人物和他们的革命之路”。请你从下列三个红军领袖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写一段介绍领袖的发言稿。
第一位:毛泽东 第二位:朱德 第三位:彭德怀
题目二:明德中学请来70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王晖教授给同学们作“汉字与书法”的专题讲座,老人精神饱满,声音洪亮,从甲骨文、金文讲到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古今各大书法家的作品风格等,两个小时的讲座同学们大有收获。讲座结束后,作为学生代表的李晓明要送老人离开学校,请你替他写一段表示感谢与辞别的话。
要求:(1)内容具体,语言准确,结构清楚。
(2)字数在150字左右。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完成第小题。
文段一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名”是幼对起的,供长辈呼唤。取“字”也是成年的标志。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字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文段二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昊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
一是字与名意义相同。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二是字与名意义相反。如郑国公孙黑,字子皙,皙为肤色白,与黑意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
三是字与名意义相关。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或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如曹操,字孟德,字和名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赵云,字子龙,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云和龙因此相关。
此外,还有取于五行相生或成语古语等情况。
1.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说古人为什么除了“名”之外还要取“字”。
2.根据文段一和文段二的内容,阅读《隆中对》中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1)徐庶和刘备称诸葛亮为“孔明”的原因是:
(2)试分析诸葛亮名和字的关系。
阅读《遇见树》,完成小题。
遇见树
苏沧桑
①我相信,江南的每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会看到树,至少,也闻到过树。树就在屋外,从老屋的每一个缝隙里,渗进来暗绿色的呼吸,提前让一个婴儿感受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不同的味道——万物生命之初的清纯味道。
②一棵棕榈树,成为记忆里第一棵具象的树。它孤零零地站在祖母家老屋后一个很大的菜园子里。菜地匍匐着矮矮密密的一丛丛碧绿肥厚,只有一棵棕榈树,鹤立鸡群。剑一样的树叶,总在午后晴朗的太阳风里奋力挥舞,而一阵雨后便垂头丧气,像一个永远对当下心不在焉而执着眺望远处的诗人。关键是,它结满了硕大的海珍珠般的累累果实,金黄色的,极其紧实。可是,果实不能吃。我问树:你结的果子不能吃,为什么还要结果子?树当然没有回答。
③于是我猜想,世界上有些东西,其实是没用的,比如棕榈树的果实。那么,它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世界上没有树,也没关系的吧。那么,如果世界上没有我,也没关系的吧?
④于是,我想,我和一棵树,其实是一样的。怎么长大,怎么活,怎么玩,也都是一样的,自己心里舒服就行了吧。这样一想,顿时如释重负。那时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无忧无虑”、“闲云野鹤”这些词,说的就是当时我像一棵树那么没心没肺的状态。
⑤几年后,与一棵树的遇见和别离,生命的味道开始变得不一样。一棵与我同龄的桂花树,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春日午后,被连根挖起,从乡下运到了我家,栽在刚刚造好的院子里。
⑥一个孤僻的女孩和一棵孤独的树,开始精神上的相依为命。树干、叶子,都特别干净,花香很淡,我喜欢。坐在树下读书写字,有好的句子就念给它听,有想说的话,就在心里说给它听。风吹过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世界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常常,我会呆呆站在树下好半天。有一次,做错什么事被母亲责怪,我在树下站了很久。夜深了,树像一个人,被黑暗笼罩,我被它笼罩。雪从它身上纷纷落下来,我听见一个声音说:“你长大了,你应该……”
⑦生命里出现了“应该”这个词——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十八岁,当我离开它去杭州读书,发现,整个杭州城都是桂花,仿佛我走了三百六十公里,桂花树跟了我三百六十公里!
⑧隔着三百六十公里,我问树:我想和你一样,和所有的植物一样,我们的生活应该不离开土地,不张扬,不索取,不争夺,一生都保持植物般的优雅,可以吗?树没有回答。
⑨很多年后,又来了一棵树。
⑩是一棵幸福树。搬新办公室时,朋友送的。它真的是一棵树,而不是花草。它被两个花店的工人很费力地搬到十七楼。它长在一个很大的花缸里。花缸是粉紫色的,柔弱得似乎难以承受这么高一棵树。
⑪我“应该”了几十年,终于达到了人生的某种“高度”。同时,干活的地方,睡觉的地方,都离地百尺。像城市里无数人一样,离地越来越远。但我没想到树也搬到了楼上。
⑫办公室朝北,整天没有一丝阳光。曾经有一天,我被一缕阳光晃了眼,最后发现,是阳光被对面大楼的玻璃反射过来。这可怜的一丝阳光,细微得如蝴蝶的吻,在树叶上缓缓移动,叶子幸福得微微颤抖。树会怎么想呢?它的一生,估计要和我一起,永远禁锢在此,灯光、自来水,是它的阳光雨露,就像,方便面、快餐,经常是我的午餐。多么可怜。
⑬奇怪的是,以灯光为生的幸福树,居然枝繁叶茂得不可思议。时时有缎子般的新叶,从树冠处一丛丛地钻出来。有时,出差回来,见它蔫蔫的,浇点水,又舒展了。它怎么这么逆来顺受呢?怎么这么像我呢?
⑭终于,叶子的方向出卖了树的心。过一段时间,所有的枝叶都朝着窗口倾斜过去,像无数只伸向救命粥的手。绸缎一般的嫩叶,像婴儿的嘴唇,贪婪地找寻着乳汁的方向。树什么都没有说,却什么都说了——我渴望!我渴望阳光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的味道,蝴蝶和鸟的味道!
⑮这棵树,永远也不会有鸟来筑巢。
⑯十七楼的窗外,一阵乌云路过,雨水随后滴落,落不到树上。一阵风从窗口路过,试图摇动窗内的树枝,树一动不动。
⑰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
⑱风会不会想,树边上那个女人,也是一个假人?
1.这篇文章选入《2013中国散文年选》时被收录在“自然与人生”板块中。请结合全文,完成下表。
自然 | 人生 |
老屋外的树 | 婴儿时期:让“我”感受③___________________ |
菜园子里的棕榈树 | 童年:让“我”知道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没用的,生活只要自己舒服就行 |
①_________ | 几年后:让“我”懂得④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 | 很多年后:让“我”渴望重建生命之初与自然的联系 |
2.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我“应该”了几十年,终于达到了人生的某种“高度”。
3.文章⑰段说“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你认为这棵树是不是“假树”,为什么?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