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好“骨头” (1)结识大张一家,缘于他的儿子亮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好“骨头”

(1)结识大张一家,缘于他的儿子亮亮。

(2)我们这栋楼在小区最北边,隔着一堵墙就是报社的大院。小区里的孩子放学后经常翻墙到大院里玩耍,于是,墙上不时出现豁口。时间久了,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每次都是绕一大圈从报社的正门走进大院。这个小男孩就是亮亮。

(3)起初,我以为亮亮胆子小。可是有一次,几个孩子踢球时皮球落到了高高的白杨树的树杈上。那一天,风很大,树梢随风摇来晃去,孩子们都不敢爬树去拿。这时亮亮脱下鞋子噌噌噌就爬了上去,还攀着细细的树枝荡秋千般朝球踹去,看得我心惊胆战。

(4)大张一家住在地下室——那里住的大都是报社的临时工。地下室光线不好,亮亮每天放学后都会趴在我家楼门口的乒乓球台上写作业。一天,路灯已经亮起来,他还趴在那里,我便隔窗问他怎么还不回家,他说有一道题没做出来。我问他:“要不要叔叔帮你?”他朝我笑笑,坚定地说:“老师说了,要独立完成作业。”听邻居讲,亮亮成绩优秀,在全年级排名总是第一。

(5)北京多风,晾在阳台上的衣服经常会被吹落在地上。每次只要我喊一嗓子,亮亮就会欢快地帮我捡起来送上楼。为此,我总觉得欠了孩子一份情。

(6)不久,机会来了。那些日子,小区里的孩子们流行玩轮滑,亮亮也喜欢。不过,别人的行头,都是正宗的轮滑鞋,配有颜色鲜艳的防护手套、护膝、护肘、头盔。而亮亮的装备,显然是大张给做的——一块木板上用铁丝缀了四个轴承,木板的另一面和平时穿的旅游鞋固定在一起。护膝、护肘也都是用三轮车的外胎做的。看着亮亮的另类装备,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7)有一次上街,我专门去了儿童用品商店,轮滑鞋、护膝、护肘、头盔一应俱全。我兴冲冲地买给亮亮,孩子很高兴,眼睛闪着亮光,但他摆弄了好大一阵子后还是还给了我,他说:“谢谢叔叔,爸爸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最后,我只好去找大张。这个憨厚的汉子态度和儿子一样坚定,他搓着粗糙的大手说出这样一句话:“从小,就要让他长好‘骨头’。”

(8)20年过去了,随着工作的变动,我和大张一家早失去了联系。不过那句“长好‘骨头’”,始终在我的耳畔回响。

1.细读文章,简要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小亮亮的几件事(不少于4件)。

2.根据“我”与亮亮一家的结识过程,梳理出我的内心变化过程,完成以下填空。

引起我的注意——___——赞赏——___——___——牢记长好“骨头”

3.结合语境,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孩子很高兴,眼睛闪着亮光,但他摆弄了好大一阵子后还是还给了我。

4.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其中的两处。

5.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中的亮亮有哪些好‘骨头’?

 

1.(1)亮亮绕远从正门进大院。(2)爬高树帮小朋友拿皮球。(3)每天趴在乒乓球桌上写作业。(4)经常将我家掉落的衣服欢快地送上楼。(5)用爸爸做的简陋轮滑玩。(6)谢绝我给他买的正宗轮滑装备。 2.心惊胆战欠了孩子一份情心里不是滋味 3.这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高兴”“眼里闪着光”“摆弄”等词传神地表现出亮亮拿到正宗轮滑装备时的兴奋、喜爱、激动之情。“还”这一动作又写出了亮亮不轻易接受他人的东西,是一个懂事有骨气的孩子。 4.(1) 以亮亮总是绕一大圈从正门走进大院和别的孩子经常都是翻墙进大院玩耍作对比 (2)以亮亮玩爸爸做的简陋的轮滑和别的孩子用正宗轮滑鞋配颜色鲜艳的防护手套、护膝、护肘、头盔作对比。 5.爱护公物、勇敢、乐于助人、独立勤奋、自立自强(有骨气)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选择其中的四件事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本题主要考查对“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我”思想感情。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即可。注意心理变化的前后关系。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有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即可。这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结合亮亮的心理和性格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4.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的辨析。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根据文中不同的对比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亮亮的好品质有:爱护公物、勇敢、乐于助人、独立勤奋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小的羽毛。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本文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2.文章主要介绍了昆虫触角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③小节介绍了昆虫触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第④~⑥小节介绍了昆虫触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本文语言非常的形象生动,请找出两个不同的例子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回答小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往晓之                  (2)屈伸呼吸

(3)若躇步                (4)其人然大喜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前两句中_____(景物)点明了诗人送别友人是在_____季节。

2.诗中后两句有两处环境描写,找出并分析其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古诗默写完整。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折不挠  精益求精  丰功伟绩  勇往直前  (这四个词语的感情色彩是相同的)

B. 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 ①她的话温暖了我的心。②奶奶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这两个“温暖”词性一致。)

D. 令堂,是尊称对方的母亲,是敬辞;舍弟,是谦称自己的弟弟,是谦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