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僅卧孤村不自...

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僅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①河:指黄河,②岳:指五岳之一的华山〃华山和上文黄河此时都在金人占领区内。③摩: 摩擦、接触或触摸。④遗民:指在金国占领区却向往南宋的汉族人民。⑤胡尘:北方金军铁蹄入 侵中原扬起的尘土。⑥王师:指南来的军队。

1.关于【甲】【乙】两首古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甲】诗开头一句首先交代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对比中形成悬念,第二句则对“不 自哀”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先果后因。

B. 【甲】诗“铁马冰河入梦来”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写征战军旅生活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是 表达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

C. 【乙】诗“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岳的高峻。运用夸张手法写北方中原山 河的雄阔壮丽,引出下文遗民的悲惨处境。

D. 【甲】诗从自身处境入手,写欲展抱负而不得【乙】诗从想象中沦陷区人民的情态入手,写欲获解救而不得,两相对读,发人深省,意味深长。

2.【甲】诗通过写梦境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乙】诗将丰富的感情蕴涵在人物的细节描写之中,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B 2.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是内心深处情感的反映。痴情化梦,使感情更加强烈动人,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故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同时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冲突中,表现了壮志难酬的遗憾。 3.“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B项“表达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说法不准确。两文都是在忧国忧民,表达了要征战沙场的决心和梦想。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在他的这种豪迈的梦想之下,激荡的该是怎样的激情与豪情? 3.试题分析:考查诗句中的人物描写这一细节的作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泪尽”、“望”“又”都是布满感情的词汇。诗人的感叹之情溢于言表。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苦楚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想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绝望。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订“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逝世活于不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墊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箕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 乐,醆能迷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子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貶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 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幸,惟谈吏事,谓文幸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 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 纵为宽,以略为简,則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 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則曰:‘死獄也,我求其生, 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 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机阱:陷阱。②宽简:宽松简易。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靠近    B. 名之者谁    名:取名,命名

C. 触发之不顾    顾:顾虑    D. 死狱也,我求其生狱:监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修闻而服之终身

B.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于是仰天叹曰

C. 醒能述以文者    办纵为宽,以略为简

D.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5.阅读两文,完成下面填空。

(1)【甲】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其实更在乎的是①__________    ,【乙】文中修和文人却不谈文章,只谈政事是因为他认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结合两篇文章谈谈欧阳修的从政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议论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攀比源自贫乏

①当虚荣蒙蔽了求真的双眼,当名牌充当了彰显身份的外衣,当攀比之风在校园里蔚然盛行时,我们不禁要问:攀比从何而来?有人说攀比源自财富,有人说攀比源自虚荣,但我要说,攀比源自贫乏。

②攀比源于知识的贫乏。知识本应是学生孜孜以求的宝藏,学业有成方为求学者最引以为傲的珍藏苏轼敢于自述平生功业,源于胸有“一日千里”之才;李白斗胆“君子呼来不上船”,源于腹内“斗酒”挥就“诗百篇”的豪气冲天,学者因才学而留芳,君子因智明而传世。古人畔心笨棋书凾切磋六艺.今人却沉濩于名牌豪奢笨比.何也?这皆濂于知识的贫乏。有识之士的满 腹经纶足以让人睚目.无识之士便唯有依靠钱财的虚名为自己徒增亮色了。

③攀比源于感恩的贫乏受伤时最坚实的肩膀、失意时最溫暖的拥抱,父母已经给予我们 太多,而我们回报父母的实在太少我们是否看到父母在工作岗位上日日辛劳?我们是否看到 父母省吃俭用给我们带来美味佳肴?我们是否看到父母掏出的每一分钱上都凝结着他们的汗 水?如果我们看到,我们怎忍心肆意挥霍,在金钱上做无谓的攀比争高?攀比源于感恩的贫乏。 我们没有看到,或者我们已经习惯父母的付出,不再懂得回报。上学读书索要名牌手机,网上 冲浪索要虚拟钱币。在我们一次次向父母伸出索要的双手之后,我们是否曾有些愧疚?愧疚辜 负父母的爱,愧疚亏欠他们的良苦用心?不要沉醉在炫耀财富的满足感里,因为那是以父母的辛勤付出为代价的;不要总是要求从父母身上获得什么,因为我们已经长大,我们要学会问自己,我们能为父母做什么?

④攀比源于精神的贫乏。陶渊明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贫贱,在田园山水中觅得生活的 真谛,在乡村小道上书写自然的意味深长;梭罗远离城市喧E,从哈佛校园步入瓦尔登湖,在 鸟鸣与清风陶冶下,聆听自然,回归真我,不为官场的阿谀奉承低下头颅,不被物屑财富的大 手捆綁東缚陶潜与梭罗,两人相隔千年,东西遥望,在名利的诱惑下,作出了同样的选择。二 人都曾有机会在名利场上收获世上的艳羡,却双双选择让自己的光芒隐没在喧嚣之中。面对奢 靡,梭罗宁愿选择简朴生活,并且自给自足——这也是一种富有,更为可贵的精神的富有。何 须财富的装饰?精神的富足已成为他们人生最好的注脚。在攀比的深渊里越陷越深的人们,你们的精神花园是否过于贫瘠,是否更需要花朵的馨香?

⑤攀比源自于贫乏,源于知识的贫乏,源于感恩的贫乏,源于精神的贫乏如果你学富五 车,你不会舉比,因为知识的华彩已足够让你发光:如果你心存感恩,你不会攀比,因为金钱 的背后是父母日以继夜的辛劳;如果你精神高尚,你不会攀比,因为物质财富的多少已无法将 你的价值衡量,相反,只能让你更加贫乏。

⑥ 攀比,源自于贫乏!

1.第④段中写了陶渊明和梭罗这两个精神富足而不攀比的例子。请动用你的日常积累,再举一个类似的历史事例。(语言简洁,100字以内)

2.第②段画线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仔细读全文并联系下面两幅图,谈谈互相攀比的危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说明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预防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艾滋病具有极大的危害。艾滋病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迅猛的传播,到2016年底,估计全球2016年艾滋病病4感染者约4700万.仅2016年一年发生的新感染的人数就达到了600万人. 95%以上是在发展中国家,其中15岁以下的儿童约为3000例,15^19岁的成人约为1.4万例。截止2016年9月.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累计死亡20.1万例. 与此同时.约有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和病人尚未被发现。

艾滋病的传椹途径主要有三种。(1)性接触传播。(2)血液侍播。主要是通过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表径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而传播。也可以通过使用受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器纹身、穿耳、针灸、与患老和感染老共用 剃须刀、牙刷等传播.(3)母婴传播。母素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怀早、分娩过程通过血 液或产后通过母乳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給始儿或新生儿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育的孩子有 1/3可能会从母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大部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孩子会在3少以前死亡。

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1)珍爱生命,远离毒品:(2〉增强抵御不良行为和侵犯的能力, 提高生活技能: (3)不去无行医执照或无消毒措施的街头诊所、美容所等场所打针、输液、扎耳朵眼、纹身等:(4〉不与他人共用牙奶、牙签、供須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粘裹的日常生活用品。

目前没有任付迹象表明艾滋病病毒是通过唾液、泪液、汗液、接手、拥抱等接触或昆虫传播的,说明艾滋病病毒不会遢过日常生活接触而感染. 丈滋病病毒也不会遒过空气、饮水、食品、以及表消毒的餐具、衣服被褥、货币等物品而感染。一般也不必担心与艾滋病病人极手或 公用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游泳池和公共浴也一般乜不会感染艾滋病。

1.上文在介绍淸楚什么是艾滋病之后.依次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预防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艾滋病病毒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并直接导致人体产生恶性肿瘤

B. 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以数据说明了艾滋病在全球以及我国范围内的危害之大。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C. 文中画线句加点字“约”表现大约的情况,实际情况可能有一些差别.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D. 在公共游泳池游泳以及使用公用电话并不会传染艾滋病。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成长路上,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环境与自身的关系,愿我们都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某班开展有关“自身成长与环境关系”的韵味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有个黑人水手带着他的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儿子叫伊尔布位格,20 年后,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出生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安徒生的事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

材料二:《海燕》的作者高尔基出身十分贫寒,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11岁时他就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后来他成了前苏联最著名的文学家。

请从正面回答,写出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示例,写出你的认识与感悟。

示例:成长之路上,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就像所有的眼泪都不是表达悲痛。

仿写:成长之路上,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作品总是具有双面性:                 。艺术总是既是永恒的,又是有着时间性的,并且前者依附于后者。长久的艺术魅力依存于当时所发生的艺术事件之中。

①但是,艺术品还有它更重要的一面,即时间性

②并成为对以后的艺术创作和欣赏起作用的范本

③我们欣赏《诗经》之美,欣赏任何一件古代作品时,都不能超越时代

④而总是将作品放在它所属的时代去“遥想当年”“设身处地”

⑤一面是它的永恒性,艺术具有永恒价值,可以为人们长久地欣赏

⑥艺术品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创作出来的

A. ①④③⑤②⑥    B. ⑤②①⑥③④    C. ⑤①③④⑥②    D. ③②④①⑥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