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级各地学校...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级各地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B. 辩论会上,他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气势夺人,为比赛立下了汗马功劳。

C. 上下班高峰时,拥挤的车辆常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D. 尽管国际形势扑朔迷离,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依然能泰然处之。

 

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或成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词语或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A. “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用在此句不恰当。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忧戚       穿山甲      鞭长莫及     重峦叠障

B. 丘壑       吉祥物      一愁莫展     乐不可支

C. 寒喧       汗津津      招摇过市     一泻千里

D. 嘶哑       霓虹灯      首屈一指     姹紫嫣红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伏/理     承/记     悍/缈     奇/

B. 吮/许     那/车     立/藏     栖息/

C. 误/尽     勉/制     丽/岖     刻/

D. /船     该/届     窥/机     嶙/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完成作文。

题目一:

有多少人,难以忘怀:有多少事,可以重来。精彩的瞬间,美好的恒久,点亮了我们生命的星空。 还记得吗?曾经关爱你的那个人,温暖你的那件事,愉悦你的那道景,感动你的那份情—— 那眼神、那微笑、那陪伴、那鼓励......都定格在你的心灵深处。

请以“那时,那___________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 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

③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写出真情实感;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清晰,感情真挚。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题目二: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鲤鱼们都想跃过龙门变为龙。可是龙门太高,只能望而兴叹,于是祈求佛祖降低龙门高度。 佛祖被感动,降低了高度,每条鲤鱼都顺利跃过,实现了梦想。但它们很快发现自己没有了做 龙的感觉。

要求: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600字以上;

②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选,题目自拟;

③ 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及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吃着吃着哭了

丁泽宇

2012年夏天,我在泉州德化下边的一个乡村支教。

我是北方人,去之前,母亲担心我在当地吃饭吃不惯,走之前硬要给我带两包咸菜,配饭吃。我出 门一向不喜欢带太多东西在身上。力阻半天,最后母亲答应我不带了。

到登机口安检的时候,我准备拿电脑出来,A手刚塞进去.却摸出两包抽好真空的咸菜,我瞅了一眼.顺手就推到一边去了。当时只是觉得.我妈又在给我添麻烦,这玩意儿,万一安检不让 过怎么办。万幸的是,我和咸菜最后还是安全带到了厦门,后来便是转大巴,然后步行几公里, 终于到了支教的那所小学。

条件比我想象的好很多,至少比我以往去过的西北农村要好,虽然是农村,但没有尘土飞 扬,南方沿海农村种植的农作物我也是第一次见。而且可以洗澡,学生也都很可爱。人生中第 一次被不停地叫着“丁老师”,心里也十分欣喜,

唯一没办法接受的,是食物。

我是北方口味,到了东南沿海地区本身就不太习惯,另一个原因是那个乡村条件也确实不太好,校 方给我们这些老师保证了顿頓有肉和鱼,但是就我而言,几乎是每顿饭都吃不了几口。而且,作为不经常出远门的我,在那里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第三天开始,上吐下耳。去上课的时候,连我年纪最小的学生都明显看出我的脸色不太对。天知道,我已经三天没好好吃东西了我一米八的个子,150斤的体重,一顿饭能吃四碗米饭,在这三天里我几乎每顿饭只扒拉几口。

B当时心里想的是.实在不行.撑不下去就不撑了.索性直接回家。但又觉得.这不就成了他们 口中整天说的城市孩子受不了苦吗,才几天的时间,就成这个样子,吃不了苦,不负责任。

撑到第四天的时候,想起了袋子里的两包真空咸菜。

咸菜这东西,不知道外地人是怎样的,但是西安人都明白,家常菜里少不了,但永远都不可能 是主菜。它像是吃剩肉时芝麻酱里的韭菜花,吃重庆火锅时香油里的蒜泥,吃泡馍时的辣椒酱。 它总是摆在桌子上而且不容易坏,炒好了就放在那里,但是在有着更好的选择时,你永远都不会去想起来。

可这时候我没得选。

吃晚饭的时候,从行李里拿出来一包,去多要了一个盘子,打开,倒了半包进盘子里。然 后扒拉了两三筷子到我的碗里,剩下的让同桌的老师们一起分了。

我大概花了不到十秒钟的时间配合着咸菜吃完了那碗米饭。又看了看盘子,已经被 分享差不多了。迅速把最后一点倒进了我的碗里,转身又去打了一碗米饭,又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空了。

经济学里学过一个很基础的边际效用的概念,讲你在最饿的时候吃下的第一个肉包子效用是最大的。这个时候,我已经饿了整整三天,那包咸菜的效用,可能会棑在我人生里的前几名吧。

吃第三碗米饭的时候,眼睛开始红了,其实你们应该也己经猜到了,从我第一段动笔,差不多就是个这样的故事。

我那时不到20岁,尚未体会过在外漂泊数年的人回到家乡之后,吃到家乡饭时流下的第 一滴眼泪。中国人常常讲乡愁,年少时,生活在城市里,无忧无虑,怎么会去管这些。只有真正受了那种苦之后,受了罪,然后回过头再去看,那种感觉,很别样。

我是想起了母亲,走之前一个随手的动作,不顾我的阻拦,把咸菜放进我的包里。到底姜还是老的辣,感概自己过于年轻,不知天高地厚。那份咸菜,更像是一份感情的物化,陪到了千里之外.在你最渴求帮助的时候,做一个锦囊袋。

故事就到这里了。一共只有两包,本来走之前母亲说多带点,我说一包都不要带^她知道 我过于倔强,就只给塞了两包进来。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一丁点都舍不得浪费,一点都不敢多吃,害怕吃完了就再也没有了。经常吃的时候会鼻子突然变酸,然后心里默默骂自己,

回家之后,过了很久,一起去的一个朋友给我发来消息说,当时我们在泉州一起吃的那个 咸菜太好吃啦,你能不能让你妈妈再炒一点给我寄过来呀。给她寄过去之后,她和我说,怎么感觉总不是当初那个味道呢。

我也觉得不是当时那个味道.

                                      (选自《意林》2016年第9期,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一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

B.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那份咸菜,陪着“我”到了千里之外,在“我”最渴求帮助的时候,让 “我”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

C. “它像是吃涮肉时芝麻酱里的韭菜花,吃重庆火锅时香油里的蒜泥,吃泡馍时的辣椒酱。’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咸菜虽不是什么精品菜肴,却令人回味无穷,可以 增进食欲。

D. 文章写到“我他乡支教时,严重水土不服,只能就着咸菜度日,表达了“我”对咸菜的依赖情结。

2.阅读分析文章,完成下列题目的填写。

(1)文中的“我”对咸菜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阻拦咸菜一______——______—-感念咸菜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种表达方式,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AB两处画线句子都属于人物描写,请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结尾说“我也觉得不是当时那个味道”联系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僅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①河:指黄河,②岳:指五岳之一的华山〃华山和上文黄河此时都在金人占领区内。③摩: 摩擦、接触或触摸。④遗民:指在金国占领区却向往南宋的汉族人民。⑤胡尘:北方金军铁蹄入 侵中原扬起的尘土。⑥王师:指南来的军队。

1.关于【甲】【乙】两首古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甲】诗开头一句首先交代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对比中形成悬念,第二句则对“不 自哀”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先果后因。

B. 【甲】诗“铁马冰河入梦来”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写征战军旅生活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是 表达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

C. 【乙】诗“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岳的高峻。运用夸张手法写北方中原山 河的雄阔壮丽,引出下文遗民的悲惨处境。

D. 【甲】诗从自身处境入手,写欲展抱负而不得【乙】诗从想象中沦陷区人民的情态入手,写欲获解救而不得,两相对读,发人深省,意味深长。

2.【甲】诗通过写梦境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乙】诗将丰富的感情蕴涵在人物的细节描写之中,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