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子之矛        以:

(2)其人弗能      应: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1.(1)以:用。 (2)应:回答。 2.我的矛很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被它刺穿的。 3.(1)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2)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解析】 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应”:回答。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以”作文虚词的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利”“于”“陷”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试题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此题可从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的角度作答,或从说话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角度作答。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 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狼  (蒲松林)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戍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了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目似瞑,暇甚       年与时驰,与日去

B. 少时,一狼径       过中不去,太丘舍

C. 两狼之并驱如       温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担中肉尽,有剩骨   终日在天中行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后狼止前狼又至    学不思则罔

B. 屠惧,投骨        静修身

C. 禽兽变诈几何哉    知者不如好之者

D. 其一犬坐前        我如浮云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学叙述了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B. “屠惧,投以骨”表明屠户刚开始心存幻想,对狼迁就退让。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

D. 结尾议论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猾,终究是要失败的。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战现代汉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波动荡漾的样了。

C.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

D. 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倡导节约

    ①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从“光盘”行动开始,节约的资源量已经形成了一组可观的数字。例如,我们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预计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 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这样每年就可减少1 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从餐桌开始节俭,节俭是一种美德.

    ②我国人民历来崇尚节俭,先辈们在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从历史的变迁,世事的兴衰中认识到了节俭的必要性。从管仲提出“情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到墨子告诫“节俭则昌,淫逸则亡”;从荀况主张“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到李商隐写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从《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这些都说明了节俭是一种美德.

    ③节俭有助于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是一个人事业有成、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与人无求,于己无愧,不为物欲所羁绊,就可以把人的整个身心投入到追求的事业中去;反之,穷奢极欲,挥金如土的生活中永远不会产生崇高的理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古话有云:  “自古纨绔少伟男”,纵观古今,凡是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突出成绩的人,都拥有节俭这一美德。

    ④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节俭,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样与节俭息息相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一直以来都倡导全国人民勤俭节约,他曾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当前,党中央号召全国人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节俭。这些无不表明节俭的重要性。

    ⑤其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限于一时,还需要以更加宽泛的视野、更高层次的眼界,在思想上,在每一个人的生活细节上,来一次意义深远的社会改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节俭”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节俭是一种美德。

B. 节俭有助于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C. 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勤俭节约。

D. 勤俭节约需要更宽泛的视野、更高层次的眼界。

2.选文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B. 事实论证  举例论证

C.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D. 事实论证  对比论证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先列出节约资源的数字,目的是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文章的论点。

B. 选文第②段罗列我国众多历史名人厉行节约的事实,具体而有说服力地论证文章论点。

C. 选文第④段划线句了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D. 选文第五段是文章结论部分,号召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中“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既和蔼又严格的人。

B. 《西游记》中“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等故事家喻户晓。

C. 《水浒》中有许多位打虎英雄,其中在沂岭杀四虎的是李逵,在景阳冈打死老虎的是武松。

D. 《伊索寓言》中不少故事都影射当时社会现实,如《狼和小羊》《狐狸与山羊》,都揭露当时统治行的残暴和蛮横。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一种文学样式,如《皇帝的新装》。

B.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盂子》并称为“四书”。

C.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 五月初五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习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