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与《黔之驴》,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与《黔之驴》,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之驴》

(注释)①好事者,爱多事的人。②憖憖(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远遁,逃到远处。④噬,咬。⑤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跳踉:跳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数小舟(______________)           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____)

2.选择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小舟/铁钯

B.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C.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D.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翻译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请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建议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读了上面的文章,请归纳一下天下事的相同原理。(可以用文中原话回答)

 

1.划船 于是 2.D 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洪水带走呢? 4.讲学家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老虎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 5.天下之事不能简单地按照常理作主观臆断。 【解析】(甲)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年代:清 (乙)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河东 年代:唐 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哎呀! 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宏亮好像有能耐,假使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虽然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 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遂”常在文言文中出现,其意思有:于是、就;终于、竟然。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D.应划分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是”,这;“岂”,怎么;“携”,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2.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查看答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学校准备召开“孝心文化进校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与。

【拟写标语】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主题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活动】请你为学校设计两项活动。

实例:开展“孝亲敬老”的主题班会活动

活动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

家住襄城区欧庙镇的郭红雁,9岁丧父,她与下身瘫痪的母亲相依为命。每天她要为妈妈擦洗身体,洗衣做饭,有时还要拉板车到米面加工店打米、磨面。邻居们心疼郭红雁,时不时送来一些新鲜蔬菜。为了感谢大家,郭红雁一有空就帮着大家挑粪浇菜。她还把这份孝心带到福利院,和同学一起帮老人剪指甲、洗头,陪他们聊天。

南漳小伙吴辉铭三次割皮救父,襄阳四中毕业生张子龙在高考前夕捐髓救父,大学生程威打工救母、背母上学、请假侍母……

以上主人公具备的共同品质(或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最好能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抒己见】《弟子规》中有“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等古训,对于古代这些关于“孝”的要求,你是如何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襄阳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人争当志愿者在红绿灯路口执勤,如果你是志愿者之一参加了此次的活动,看到一位老大爷不顾红灯亮着却要过马路,你该如何劝说他遵守交通规则,争做文明的市民呢?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古代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杜甫在《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的《游山西村》的颔联在写景中包含着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5)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科幻和探险小说家_____________ 的“海洋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讲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