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①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

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①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竞从土里长出来了!②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新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客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侯,在窗下坐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竞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③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④大家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在之间,花竟全开了呢。⑤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足偏苦涩涩地笑着。⑥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儿!

⑦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⑧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得是灼灼的吗?我亲爱的,件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1.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3.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1.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①将人世比作大书,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比作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自己的幼稚天真。②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光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3.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4.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解析】 1.试题分析:对文章简单的划分段落,然后概括,主要是:遭受风雨、自身形状、被漠视、孤独寂寞的角度作答。 2.试题分析:首先答出“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解释:把“小桃树”比作“一只天鹅”,然后分析艺术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桃树在暴风雨中饱受摧残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小桃树的爱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与《黔之驴》,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之驴》

(注释)①好事者,爱多事的人。②憖憖(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远遁,逃到远处。④噬,咬。⑤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跳踉:跳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数小舟(______________)           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____)

2.选择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小舟/铁钯

B.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C.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D.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翻译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请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建议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读了上面的文章,请归纳一下天下事的相同原理。(可以用文中原话回答)

 

查看答案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2.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查看答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学校准备召开“孝心文化进校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与。

【拟写标语】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主题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活动】请你为学校设计两项活动。

实例:开展“孝亲敬老”的主题班会活动

活动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

家住襄城区欧庙镇的郭红雁,9岁丧父,她与下身瘫痪的母亲相依为命。每天她要为妈妈擦洗身体,洗衣做饭,有时还要拉板车到米面加工店打米、磨面。邻居们心疼郭红雁,时不时送来一些新鲜蔬菜。为了感谢大家,郭红雁一有空就帮着大家挑粪浇菜。她还把这份孝心带到福利院,和同学一起帮老人剪指甲、洗头,陪他们聊天。

南漳小伙吴辉铭三次割皮救父,襄阳四中毕业生张子龙在高考前夕捐髓救父,大学生程威打工救母、背母上学、请假侍母……

以上主人公具备的共同品质(或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最好能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抒己见】《弟子规》中有“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等古训,对于古代这些关于“孝”的要求,你是如何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襄阳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人争当志愿者在红绿灯路口执勤,如果你是志愿者之一参加了此次的活动,看到一位老大爷不顾红灯亮着却要过马路,你该如何劝说他遵守交通规则,争做文明的市民呢?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古代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杜甫在《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的《游山西村》的颔联在写景中包含着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5)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