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月18日晚,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月18日晚,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立时引爆话题。《朗读者》受追捧,正如该节目主持人董卿所言:“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朗读都是传播文化、传递思想、传承精神的最好手段。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应不求。”“朗读”、“者”、“情感纽带”是《朗读者》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每期精选一个主题词,通过嘉宾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的精美文字,在朗读中体味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从而展现人生之美。

现代化的中国,是多元且丰富的,《朗读者》之类节目出现的意义不仅是给综艺节目注入一股清流,让电视荧屏避免流于同质化的庸俗战争,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大众媒介的本质——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伴随着节目《朗读者》的开播,其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在多个城市街头出现,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与参与。每位朗读者可以在亭子里录制一段属于自己的画面,而这些都有可能被剪辑到节目当中,分享给全国观众。

西安市民许女士说:“我想把龙应台的一篇《目送》送给我亲爱的儿子,因为去年九月的时候他上了幼儿园,送他去幼儿园后,我读了《目送》,这篇文章中有段文字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想把这篇文章送给我儿子,让他在成长的路上更好地成长。”

这样的活动对于城市人来说既新鲜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文化意义:在阅读中感受文字;在文字中感悟生活;在朗读中抒发情感。文字成了唯一的纽带,声音成了最好的聚合,不求字正腔圆,但求情真意切,在平静的朗读之中,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对话。

(有删改)

1.根据选文的前两段,概述《朗读者》节目走红的原因。

2.如果你走进“朗读亭”,你会为谁朗读,朗读怎样的篇章呢?请完成下面内容,分享你的朗读设想。

我朗读的篇章是:《_____________》(的片段)

我想把以上篇章朗读给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100字)

 

1.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在朗读中展现人生之美,给综艺节目注入了一股清流,避免了庸俗竞争;节目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大众媒介的本质——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好的精神食粮总有需求,观众可以在朗读中体味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 2.《走不出的风景》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因为临近中考,学生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有些同学甚至想放弃努力。《走不出的风景》是苏力先生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词的汇集,主要是迎新和毕业致词。文中写到“职责就是,做什么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尽管不喜欢,还要干好。”他感性而贴心的告诫,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我希望所有跟我一样准备参加中考的同学,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乐观地备考。 【解析】 1.试题分析:筛选文章重要信息。要求根据选文的前两段概述《朗读者》节目走红的原因。可抓住文章中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分析整理。如第1段段末“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每期精选一个主题词,通过嘉宾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的精美文字,在朗读中体味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从而展现人生之美”。 2.试题分析:分享你的朗读设想。解此类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根据你的知识储备,根据你要读给谁听,来选择确定你要朗读的篇章,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把原因阐释清楚明白,必要的话,可以分条叙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017年4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在山西省图书馆做了题为《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在当代社会,清明礼俗的传承创新体现在着重培育感恩情怀、提升生命伦理意识;贯彻环境保护理念,调整更新传统祭祀方式:亲近自然,拥抱生命的春天等方面。只有我们推动进行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1.下面央视清明特别节目,主要体现踏青礼俗主题的是(    )

A. 《说出你的思念》

B. 《慎终追远》

C. 《春色清明》

D. 《与亲书》

2.下列句子中写到的清明礼俗,不符合环保理念、最需要创新的是(    )

A.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B.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

C.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D.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阅读上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冒号的作用是提示下文。

B. 文中的加点词语“传承”和“传统”的词性相同。

C.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条件复句。

D. “清明常在,民族不老”可以作为这段话的标题。

 

查看答案

读下列古诗文句子,将空缺处的原文语句书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天乐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________________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7)莽红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8)陶弘景《与谢中书书》中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将这个谐音成语的正确写法工整、美观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查看答案

请从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有人喜欢白色的纯洁,有人喜欢橙色的温暖,有人喜欢粉色的浪漫……你也许对某种色彩情有独钟。

激情燃烧的火红,收获成功的金黄,茁壮成长中那一抹新绿,追逐梦想时的那一片蔚蓝……青春的画卷上,总有一种颜色属于你。

请你以“有一种色彩属于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澳大利亚考驾驶执照,有关交通法规的书上的第一条是交通部长给初学驾驶的人的忠告:“学习交通规则的本质是懂得和别人分享道路。”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对“分享”进行过思考,有没有关于“分享”的经历、感受……

请你以“分享”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现代文课外阅读章月珍的《那个春天,很暖》,完成下列小题。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①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做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②那个冬天,很冷……

③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怯怯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女儿失望地低下了头。

④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愤愤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⑤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⑥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⑦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1.“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五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岁时,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九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岁时,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那个冬天,很冷……

(2)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来!

3.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