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 张兴德 ①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作品。这些文学...

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

张兴德

    ①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作品。这些文学经典,是我们正确认识那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载体。向子孙后代正确解读、诠释这些文学经典,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出版界、影视界甚至学术界,出现了“消费文学经典”的种种怪象。

②所谓“消费文学经典”,就是对文学经典抱着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让经典“为我所用”。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任意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美其名曰为“创新”,导致“结构经典”“大话经典”“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例如,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本是一个虚构人物,但一些人却热衷于为潘金莲翻案,掀起“潘金莲热”,一些地方甚至还上演了争夺“潘金莲故里”的闹剧。他们打着传承经典、宣传经典的旗号,实际上是一种在商业逐利目的驱使下的对文学经典的“消费”。而一些媒体和评论家,却热捧这种无良文化现象,实在让人不解。

③有人认为,文学经典也有历史局限性,所以要勇于突破经典。这实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固然,一切经典,都有它的时代局限性。但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它的可贵之处正是它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特点,“具有局限性的经典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产物。“局限性”也是后人得以凭借的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教科书”,加进所谓的“时代元素”,变得面目全非,还怎么作“历史教科书”?《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纠葛,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你把他们的爱情加进“时代元素”,那还是什么“宝黛爱情”?同样,武松、潘金莲、孙悟空、猪八戒乃至于孟姜女、花木兰等典型形象,也都是不可随意改的。这些文学典型形象,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这如同我们不能将维纳斯女神的断臂接上一段一样。

④文学经典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固有的思想艺术内涵,人们对其有高度的共识和认同。它犹如文物,有不可更改的特质。文物只可“修复”而不可“改造”。同样,文学经典的传承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原汁原味”地、原貌原形地传承文学经典,尊重其固有的“定型”。

⑤走笔至此,让我想起20世纪60年代看过的《祥林嫂》《骆驼祥子》《林家铺子》等一些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看完小说再看电影,并不觉得二者有巨大差距,相反,二者起到了互补作用。那种严肃认真对待文学名著的态度,值得提倡和发扬。

(选自 2015年12月5日《光明日报》)

1.请归纳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任意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美其名曰为“创新”,导致“结构经典”“大话经典”“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结合第②段文字,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它犹如文物,有不可更改的特质。(请根据文意,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本文最后一段看似多余,其实从内容和结构来看都有其必要性。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1.我们传承文学作品时,应该尊重其原有的形式、内容、风格等。 2.①写出了当下一些人对待经典的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是对随心所欲地曲解、歪曲经典行为的批判,提醒人们改编经典要谨慎。②比喻论证,将“文学经典”比作“文物”,生动地说明了文学经典有其固有的思想内涵,不可随意“改造”,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经典的高度尊重和赞同。 3.首先摆出“要勇于突破文学经典的历史局限性”的错误观点,并加以否定;然后论述了经典作品的“历史局限性”具有价值(或“阐述了具有局限性的经典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产物”);最后举例(摆事实或运用例子),论证了观点。 4.不能。这里运用了正面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或与上文形成对比论证),更加有力地强调了“我们传承文学作品时,应该尊重其原有的形式、内容、风格等”的观点,同时呼吁人们严肃认真对待文学名著,如果删除了则达不到这种效果。 【解析】 1.试题分析:文章标题已经很明确了——“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嫌不够的话,可以再找其他词句,如“应该‘原汁原味’地、原貌原形地传承文学经典,尊重其固有的‘定型’”、“严肃认真对待文学名著”、“不可随意改”。注意“严肃认真对待文学名著”说得较空泛,不宜单独作为答案。 2.试题分析:(1)加点词是“美其名曰”,本义是“给予一个好听的名字(名称)叫做”,文中指的是“对文学经典抱着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让经典‘为我所用’”、“曲解、歪曲文学经典”。尽管“美其名曰”是中性词,但在这里,还是有着明显的贬义,因为其中是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2)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它犹如文物,有不可更改的特质”这明显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地说明了文学经典有其固有的思想内涵。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 3.试题分析:这里的“思路”就是论述的过程概述。本段中,作者首先提出错误观点,然后否定;再是从“固然”开始,分析经典作品 “历史局限性”具有的价值;再后举《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的中不可随意改的典型形象,运用例证法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 4.试题分析:首先我们要根据文章表明态度——“不能”。接着分析为什么:从内容上看,本段写的是一些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与原著并没有“巨大差距”,二者甚至“起到了互补作用”,这就跟时下成风的所谓“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提倡和发扬”表达了对此的肯定和赞赏。论证思路上,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的观点,呼吁人们严肃认真对待文学名著。如果删除了,这些意思和作用都没有了,论证的效果也就减弱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

留在窑洞

安宁

(1)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2)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千净净。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尽管庭院遗世独立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唧唧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生机勃勃了。

(3)每年寒暑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度过。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去向。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那杏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而更多的杏,因为来不及采摘,或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桃拣出来,积攒多了,拿去山下卖掉。

(4)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呆。我猜想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官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微信,或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天空蓝得像无边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到这片世外桃源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视线。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着面前千百年来都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

(5)男孩的爷爷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在这山村里教了一辈子书,老了,依然哪儿也不想去,还是守着这一片日漸茂密起来的大山。日复一日地安靜过着。日常生活在这里,犹如深蓝天空下的云朵,有亘古不变的白,和永恒不逝的美。一切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生中的起伏,犹如一滴水,落入广袤的大地,什么也没有留下,便消失不见。可恰恰是这样单调的咏叹调一样的重复,才保持着人生中可贵的静寂。外界再怎样浮躁骚动,甚至男孩的父亲在镇上挣了多少钱,有着怎样与他们不同的热闹生活,都与他们这一代老去的人无关。他们只想守着这一片树木繁茂的大山,守着这几十年住过的旧窑洞,就像一枚秋天的山杏,即使是腐烂坠落,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

(6)遥想冬天大雪封路的窑洞生法,他们肯定会在秋末就早早地准备好越冬的充足的柴火和各种食物,然后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靠坑火取暖,足不出户地度过漫长的“蛰居”生活。自然也很少会有人来打扰他们,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们有的是天地间唯我三人的豪迈感还是万物萧瑟的凄凉感?他们感到的是孤独还是富足?

(7)像这徉的人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准格尔旗大大小小的村庄里,似乎正在慢慢地变少,但又体现出不一般的顽强,他们就像一棵棵质朴、蓬勃的杏树,生生不息地停驻在这片因煤炭闻名的大地上,他们在蜂拥进城市的人群中,选择像父辈们一样,后退,留守在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远离城市的田园中,安靜地守候。

(选自《散文》2017年第2期《留在村庄里的人们》有改动)

1.概括窑洞的生活环境特点。

2.品读下面语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结合上下文,分析此时小男孩“不再多言”的原因。) (2)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请从修辞角度,品系加点词语的妙处。)

3.简析“杏”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第6段提出疑问:“他们感到孤独还是富足?”你认为他们感到的是孤独还是富足呢?情节和文意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为迎接下周进行的跳绳比赛,初三(1)班以小王为首的5位同学要利用双休日训练,想向学校体育组借5根跳绳。请你以小王的名义写一张借条(只写正文)。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内容。

①《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小说记述了___________(作品人物名)在家道败落后,经历了孤独的折磨终于成长的故事。

②《我的叔叔于勒》选自________(国籍)另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品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世态炎凉。

③孟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王道”“仁义”“民本”,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浒传》中有一人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请说说他是谁。有人对他自比诸葛亮的说法不赞同,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这两人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足下面句子。

①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②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以一组密集的意象来写早行的凄冷,行路的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活着”。在生与死之间,文天祥选择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义”与“生”之间,孟子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B. 论语中写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其实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C. 我们从邓稼先地事迹中,学会了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从李京京的故事中,学会了事不从人愿时,不轻言放弃。

D. 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想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