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十)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北京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角,有一处被车流包裹...

(十)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北京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角,有一处被车流包裹的静谧之地——北京古观象台。在这一方天地中,我们可以感受古代天文科技的魅力。

观象台下,径通幽处,日晷、月晷和星晷忠实地记录着这个星球的日升月落、星辰运行。观象台上,陈列着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等8架清代铜制天文仪器。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古代的国家天文台称呼为“钦天监”,这个部门承担着观察天象、颁布历法、提示节令和时间的重任。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故宫午门上会举行隆重的大典,钦天监要将算好的下一年的历书献给皇帝,再由皇帝向全国颁布,下一年的生产生活就有制可依了。

如今,古观象台周边早已高楼林立,星空不再清澈,观测的任务也搬到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但当你眯起眼睛,似乎还能想象夜(幕暮)降临时,天官提着灯笼走上高台,熟练转动仪器,计算着这个城市上空的星辰运转。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径通幽(qū)      夜幕    B. 径通幽(qū)     夜暮

C. 径通幽(qǔ)     夜幕    D. 径通幽(qǔ)    夜暮

2.下列加点的“举”与“举世无双”中的“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一反三    B. 目无亲

C. 国上下    D. 案齐眉

3.下图中的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垂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下列能表示圭表工作原理的成语是:

A. 气象万千    B. 斗转星移

C. 立竿见影    D. 夜以继日

 

1.A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正确,曲径通幽(qū),夜幕。 2.本题考查成语中的一字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字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意思都是“全”。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提出、列举。B:抬起。D:托起、捧起。 3.本题考查对古代天文仪器原理的理解。由题文信息知用圭表测量的是正午日影,应正午时测量,南北摆放;时间不同,太阳的方位不同,影子方位就不同。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因此C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阳光•青春”主题活动的寄语,完成下列小题。

青春,青春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的诗行,

“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

青春是绿色的,如草原蓬勃坦荡。

青春是金色的,如阳光普照四方。

青春是彩色的,如百花迎风绽放。

以勇敢战胜怯懦,用梦想指明方向。

向前,向前——

因为我们选择了远方。

裹足不前?不,

我们无惧担当;

墨守成规?不,

我们自有新的篇章。

同学们,朋友们

志存高远,百折不náo,

让青春无怨无悔,

让岁月溢彩流光!

1.对寄语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及横线处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懦   qiè     “如”字的第一笔是:一     百折不饶

B. 懦   qiè     “如”字的第一笔是:ㄑ     百折不挠

C. 懦   què     “如”字的第一笔是:一     百折不挠

D. 懦   què     “如”字的第一笔是:ㄑ     百折不饶

2.对寄语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寄语中将“青春”比喻成“初春”“朝日”“百卉之萌动”,表现了青春的蓬勃与美丽。

B. 寄语中反复使用“向前”,强调了青年人在梦想指引下所具有的勇敢与执着的特点。

C. 寄语中用设问“墨守成规?不,我们自有新的篇章”,强调开拓创新是青年人的品格。

D. 寄语中“让青春无怨无悔,让岁月溢彩流光!”运用对偶,抒发了对青春的留恋之情。

3.冒号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示下文;叹号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祈使的语气。你认为寄语中方格处可以运用哪种标点?结合寄语内容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上的许多风云人物在北京城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留下了可供后人瞻仰的故居。在故居中,你可以触摸历史,感受情怀。一代国母宋庆龄、思想巨匠鲁迅、革命先驱李大钊、文学大师茅盾……他们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传承。

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两个城区。鲁迅故居位于阜成门地铁站附近,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这座四合院虽然简朴,来参观的人却是络绎不绝。展览以时间顺序记录了鲁迅的一生,有先生生前的衣物、文房四宝等文物3万余件。

当然我们也会想起老舍,想起他笔下那些活灵活现的北京人【甲】祥子、虎妞、祁老爷子、大赤包、王掌柜、常四爷、程疯子等等【乙】老舍是北京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大门。人,应该怎样活着,才不虚度年华【丙】走进老舍的世界吧!

老舍故居位于灯市口地铁站西侧,也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砖砌影bì____,中心贴个大红“福”字做装饰。后面是“丹柿小院”。每逢深秋时节,院中柿树缀满红柿,令人(身临其境  赏心悦目)。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宋庆龄故居坐落在积水潭地铁站以东。门前碧微漾,岸杨柳轻扬,院内绿树浓荫,廊前湖水环绕。这真是一处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庭园。

1.对文中画线字笔顺和加点字注音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波”字的第四笔是撇   (dī)

B. “波”字的第四笔是横钩  (tí)

C. “波”字的第四笔是撇   (tí)

D. “波”字的第四笔是横钩  堤(dī)

2.对文中括号内所填汉字和横线处所选词语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壁   身临其境    B. 璧  身临其境    C. 壁   赏心悦目    D. 璧   赏心悦目

3.下面这段文字出自老舍故居的前言部分。根据语境,在【甲】【乙】【丙】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 【甲】省略号 【乙】句号     【丙】破折号

B. 【甲】冒号   【乙】省略号    【丙】问号

C. 【甲】冒号   【乙】句号     【丙】问号

D. 【甲】省略号 【乙】省略号    【丙】破折号

 

查看答案

(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里长城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浑堪称世界奇迹。

②作为居庸关重要前哨的八达岭长城,典型地代表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崇山峻岭之中,两侧展开的悬崖上有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真实地反   甲   (应   映)了八达岭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③长城城墙上还分布着数百座雄关、口,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数嘉峪关。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防线之间形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因此有了“天下雄关”的美称。在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

④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也因长城而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   乙   (城   征)人未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助万里长城,诗人们或赞叹祖国山河的壮丽,或控诉战争的残酷,或表达浴血沙场报效祖国的决心……长城因诗歌的点缀而更加寓意丰富。

⑤万里长城蜿蜒曲折、奔腾起伏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登临长城,脚踏历史的方砖,品   丙   (味   位)中华民族千年沧桑历史,感悟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我们祈祷:愿万里长城永远灿烂,祝福我们的祖国万年长青!

1.对文中加点字读音和划线句的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口(ài)        万字的笔顺是:

B. 口(yì)        万字的笔顺是:

C. 口(yì)        万字的笔顺是:

D. 口(ài)        万字的笔顺是:

2.对文中甲乙丙横线处选填汉字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反映  长征  品位    B. 反应  长城  品味

C. 反应  长城  品位    D. 反映  长征  品味

3.昔日阳关长亭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悲欢聚散一杯酒”,若让你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阳关玉关门不闭    B. 西北东南万里程

C. 万里长城万里歌    D. 东南西北半生情

4.下面诗句中提到的“长城”与文段中所指“长城”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B.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C.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D.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查看答案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是汉字的     ,后两种是汉字的       

②象形属于“         ”。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勾画出来。例如 “” 字,象形字,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像直视太阳时看到的形态,表示太阳。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主要区别是含有较抽象的部分。例如“”字,指事字,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表示刀的锋利部分。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将其字形字义合并,表达新的意思。例如“”字,会意字,左边是牛,右边一只手举一根枝条,表示手拿棍子放牛。形声属于“        ”。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表示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字,形声字,左边“木”是形旁,表示一种树木,右边“婴”是声旁,表示发音与“婴”字一样,表示樱树。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地域上的隔阂,导致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表达相同含义时,会有相同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假借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文字对应,就找和它发音相同的字表示。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③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        。像“琴”“棋”是形声字,“凹”“凸”是指事字,“明”“笔”是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多。因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而“鲤”“鲮”“鲩”等,难以用象形法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笔顺都正确的一项是:

A. (wèi)         “区”字的第二笔是:竖折

B. (wéi)         “区”字的第二笔是:撇

C. (wéi)         “区”字的第二笔是:竖折

D. (wèi)         “区”字的第二笔是:撇

2.结合语境,在文中第①②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用字方法       造字方法         独体造字法         合体造字法

B. 造字方法       用字方法         合体造字法         独体造字法

C. 造字方法        用字方法         独体造字法         合体造字法

D. 用字方法       造字方法         合体造字法         独体造字法

3.在文中第③段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②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

③然而,当有了“六书”这套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套系统为依据。

A. ③②①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4.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的“说文馆”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解字有本”,请选出一幅恰当的下联是:

A. 说经无双    B. 学无止境    C. 说字有法    D. 当之无愧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是多面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笔下凄凄切切的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是吴惟信眼中生机盎然的清明;“清明一到,农夫起跳”,                  。无论是慎终追远、郊游踏青,还是细雨绵绵、彩虹初现,亦或是春风送暖、杨柳依依,都是清明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惊喜。

为了【  】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自唐宋以来,清明还有多种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随着时间流逝,游艺【  】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  )内“及”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红翠错(jiàn)      (kuì)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B. 红翠错(jiān)       (kuì)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C. 红翠错(jiàn)       (kuī)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D. 红翠错(jiān)       (kuī)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2.根据语意,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出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的位置是:

A. 顺应  渐次    B. 适应  依次    C. 顺应  依次    D. 适应  渐次

3.在文中 “       ”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是清明让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B. 农民在清明时节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C. 在清明时节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D. 是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清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