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五)记叙文阅读 茗友 聂鑫森 湘潭城西有一条曲而长的小巷,巷尾居然立着一家泰原...

(五)记叙文阅读

茗友

聂鑫森

湘潭城西有一条曲而长的小巷,巷尾居然立着一家泰原当铺。当铺不开在繁华闹市,是这个行业的惯例,因前来典当者,或家道困窘,要是被熟人碰到,那脸就丢大了。

衣衫破旧、面色青黄的幸叔儒,从这家当铺走出来的时候,正是仲春的一个午后。他怀里揣着的东西没有当掉,因为掌柜出价太低。他觉得胸口发闷、喉头苦涩,又气恼又忧烦。

幸叔儒今年五十有五,祖上做过官、经过商,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已经门庭衰败。他幼读旧学,能诗善文,却不能立业,只能在乡下教私塾养家糊口。眼下老妻重病,儿子又等着钱娶亲,他只能把唯一值钱的心爱之物拿来典当,可掌柜有眼无珠,只出两块光洋!他步下当铺的台阶,朝巷口走去。家里等着钱用,必须再去寻访一家当铺。

他的鼻翼敏感地动了动,然后狠狠地吸了一口气,是茶香,而且是今年新上市的武夷岩茶。此生他最好的无非两件事:读书、饮茶。而这一刻,他特别想饮茶,唇焦舌燥,心火太旺,亟待以茶浇润。他的鼻子仿佛被茶香牵着,来到一户人家的黑漆铜环大门前,迟疑了一下,谨慎地叩响了门环。

不一会儿,大门打开,走出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人,胖胖的,满脸带笑。“您有什么事吗?”“路过贵宅,偶闻茶香,定是武夷岩茶的‘明前茶’,故冒昧乞茶,还请慷慨一赐。”“哦,闻香识茶,可为同道,请!”

穿过花木繁茂的庭院,走进一间洁静的书房。正面挨墙是一排书柜,两侧的墙上挂着字画。他们在正中的几案边坐下来。地上立着红泥小火炉,火苗子舔着烧水的大瓦壶;几案上摆着一把紫砂壶和几个紫砂小杯。主人谦和地说:“我叫叶春山,自号茶痴。开着几家卖茶叶的店。”“我叫幸叔儒,在乡下教私塾。您经营茶叶,又如此爱茶,是古人所称的‘茶人’啊。”“您有闻香识茶之能,又何尝不是茶道中人?”两人相视而笑。

叶春山端起几案上的紫砂壶,缓缓倒入两个小杯中。

“茶是刚冲泡的,幸先生请品评。”幸叔儒道声谢,便端起一杯啜了一小口,停了一阵再啜一小口,然后说,“真是好茶,好茶!可惜叶先生这把紫砂壶尚有不足……”“真是方家之语。”叶春山益加佩服。“我随身带着一壶,算是个家传之物,且用它试试如何?”“好。请先让我拙眼一观。”

幸叔儒从怀中掏出一把小巧的紫砂壶,双手捧着递了过去。叶春山接过来,左看右看,特别是壶的内壁,茶垢厚积。便说:“好壶,这是‘孟臣壶’,出自明末清初宜兴紫砂壶名匠惠孟臣之手。我在本地一家大宅院见过,可惜主人坚不出让。”“不到万不得已,谁肯易主呢?《茗谈》说:‘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真是至理名言。”

叶春山迫不及待地用这把壶冲好茶,过了一阵,茶香四溢。两人端杯饮啜。

“叶先生,味道如何?”“此壶果非凡品。”

二人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如老友重逢,幸叔儒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他忽然看见对面墙上挂的一个条幅,写的是一首七律,内容是夏夜日本飞机来袭,全城灯火管制,中有两句可堪评点:“收灯门巷千家黑,听雨江湖六月寒。”便说:“叶先生不愧儒商。这两句写得漂亮,‘有时’也‘有我’,佩服。”叶春山受宠若惊,问:“何谓‘有时’、‘有我’?请赐教。”

“您客气。叶兄诗才高妙,咏日机夜袭、灯火管制,此谓‘有时’。而情必自我生,辞必自我出,称之‘有我’。”叶春山连连点头。

黄昏翩然而至,幸叔儒记起家事,连忙起身告辞。叶春山欲言又止,终于,鼓足勇气问道:“兄可否出让此壶……我绝不还价。”幸叔儒叹了口长气,说:“实不相瞒,我刚才去了当铺典当此壶,确是家有急事啊。”

“那就让于我,如何?”“叶先生是茶人、雅人,此归你,也算的归明主。此壶最少可值四千块光洋,但我只能让半个壶给你。”

叶春山愣住了,半个壶怎么让法?“我只取两千块光洋,以给家用,壶留兄处,我想壶了,便来府上叨扰,不知可否?”叶春山喜得高喊一声:“遵命!”

日子不紧不慢地打发过去,每隔几日,幸叔儒就来叩访叶府,多是夜晚,烧水、沏茶、聊天,然后兴尽而别。亲兄弟有这么亲密吗?没有。

日寇投降了,普天同庆。而幸叔儒在一场大病后,驾鹤西去。他的儿子赶到叶府,下跪向叶春山报丧。叶春山禁不住满怀悲恸,呜呜大哭了一场。第二天一早,叶春山赶到城郊乡下的幸家,向幸夫人及其儿子详述孟臣壶之事,补还二千光洋,并为幸叔儒热热闹闹办了后事。

每至夜晚,叶春山用孟臣壶沏茶,必斟满两杯,然后端起其中一杯,喃喃地说:“幸先生,请品茶!”

1.初读文章,从“幸叔儒”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经历

情感

仲春的一个午后

被迫当壶,遭遇低价

\

焦躁而渴望

\

结交茗友,品茶聊天

想念茶壶,间或叨扰

尽兴又满足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每至夜晚,叶春山用孟臣壶沏茶,必斟满两杯,然后端起其中一杯,喃喃地说:“幸先生,请品茶!”

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紫砂壶是幸叔儒唯一值钱的心爱之物,而泰源当铺掌柜却只出两块光洋,所以幸叔儒觉得他有眼无珠。

B. 幸叔儒有闻香识茶之能,叶春山由此推之他一定和自己一样是茶道中人,没有犹豫请他入室饮茶,体现了叶春山的善良好客和谦和有礼。

C. 叶春山欣然答应幸叔儒看壶的请求,是因为他以半价买到壶,占了大便宜,感到很高兴。

D. 幸叔儒去世后,叶春山毅然补还了当年所欠下的两千光洋,并为幸叔儒热热闹闹地办了后事是因为幸家家境艰难。

E. 小说通过一把“孟臣壶”勾连起叶、幸二人,使他们相识并成为知己,表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4.中国茶道源远流长,既是饮茶的艺术,又是生活的艺术、与人交往的艺术……茶道中蕴含着哪些人生之道?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你读完文章的感悟。

【链接材料】

唐代刘贞亮讲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到,贾母招待乡下婆子刘姥姥到栊翠庵喝茶,把自己的用旧年存的雨水泡的上等老君眉让刘姥姥喝。体现了贾母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善良慈爱的性格特点。

 

1.①气恼又烦忧;②走出巷口,闻香识茶;③舒畅而愉悦;④每隔几日 2.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细致地描绘了幸叔儒去世以后,叶春山仍然和他斟茶共饮的情景,表现了叶春山对故友的怀念之情,突出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和情感,刻画了一个对知己情深义重的茶人形象。 3.AB 4.茶道中蕴含于人为善的相处之道和颐养性情的修身之道(2分)。原文中幸叔儒和叶春山因茶结缘,互相欣赏,友谊深厚;材料中贾母以茶招待刘姥姥,体现了她的亲切和慈爱。看法或领悟:茶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我们要与人为善,互相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茶培养了生活情趣,提升了文化品位,我们可以在茶文化中完成自我和人格的升华。 【解析】 1.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根据第二段“他觉得胸口发闷、喉头苦涩,又气恼又忧烦”可填写第①处。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将第②处填写为:走出巷口,闻香识茶。根据第十二段“二人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如老友重逢,幸叔儒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可填写第③处。根据第十七段“日子不紧不慢地打发过去,每隔几日,幸叔儒就来叩访叶府”可填写第④处。 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此题要求是从描写角度来赏析,所以要从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几个方面来思考。“沏”“斟”“端”是动作描写;“幸先生,请品茶!”是语言描写。此句细致地描绘了幸叔儒去世以后,叶春山仍然和他斟茶共饮的情景,表现了叶春山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议论文阅读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

①“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主张以存疑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学术观点,同时有主张客观看待自己的意见和学术观点,反对独断专行。这种态度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②不以人蔽己,可以解疑解蔽,推动认识的前进。鲁迅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文艺如此,科学亦然。普朗克教授虽然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但因为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虔诚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所以他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物理学理论因此停滞了几十年。而25岁的爱因斯坦不以人蔽己,他赞赏普朗克的假设并向纵深探索研究,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他又锐意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甲】事实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与片面性。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如果对别人的观点理论全盘接受,也许就会被错误见解蒙蔽头脑而一错再错了。所以,只有具有不以人蔽己的精神,才能去鉴别前人认识的对错,    ①                             

             ②                                              。罗蒙洛索夫在德国留学时,指出老师沃尔夫的一个论点有错,沃尔夫这位欧洲著名科学家,在自己学生的真知灼见面前,欣然认错,并鼓励他写成论文在校刊上发表。应该说,罗蒙诺索夫后来之所以能够在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被人称为“俄罗斯科学之父”,这与他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了像沃尔夫这样不以己蔽人的前辈有关。【乙】正是在这些“不以己蔽人”的学者名家的引导下,更多的人才能推陈出新,获得了比前人更高的成就。

    ④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到不以人蔽己,敢于否定别人的错误认识,固然不容易,但是要想做到不以己蔽人,勇于否定自己的错误见解,就显得更加困难些。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科学家,不仅具有“不以人蔽己”的勇气,而且具有“不以己蔽人”的胸怀,科学因此而发展,社会因此而进步。

    ⑤科学的昌明,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力发扬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的精神。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A. 科学的昌明,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力发扬“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的精神。

B.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

C.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的巨大作用。

D. 不以人蔽己,可以解疑解蔽,推动认识的前进。

2.根据选文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两项分别填入【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认识论从批判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将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发展到顶峰。

②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③北魏文人李谧初师事小学博士孔璠,数年后,璠还就谧请业。同门生语曰:“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④荀子也曾在《劝学》中说:“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3.根据文章,在文章中①②两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句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诗歌颔联通过东岭寒月、萧萧疏竹、泠泠水声营造了_____________的意境,二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月却被寄寓了之情。

2.诗歌颈联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收录了包括批判封建家长制的《五猖会》,写童年趣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等在内的十部作品。

B.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要情节展开,展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因祥子在书中代表着广大人民,小说出版后,老舍先生也因此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C.《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作品借助寓言故事的方式展现了古人无穷的智慧,如《乌龟和老鹰》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D.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三位巨匠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被逐,唐僧一行继续前行,途中见一放光的宝塔,唐僧以为佛寺前往参拜而受困,这一宝塔原是一妖精洞名唤______,八戒、沙僧与洞中妖怪______展开争斗不敌,唐僧最后依赖洞中被俘的______(国家)的公主的劝解才得以脱身。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浣溪沙》)

(4)在生活中我们言在此而意在彼时常用《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查看答案

综合运用。

不久前,有网友发起“光盘行动”,得到许多民众热烈响应,各媒体也迅速跟进,这一活动急剧升温。1月28日,商务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指导意见》。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餐饮行业节约用餐蔚然成风。现在,多数餐馆就餐者能适量点餐,饭后将剩菜打包。点的饭菜尽量吃完、吃不完的剩菜打包带走,已成为一股清新的消费风潮。

(1)阅读上面材料,为它添加一个标题。

(2)如果你是“光盘行动”的宣传员,在班级你会开展哪些活动?

(3)“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请你参照下面的例句,为食堂餐桌的提示牌上写一则警示语,提醒同学们爱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要求句式整齐,不超过15个字)

例句①: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②倒掉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