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段积累——默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①《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
②《木兰辞》: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
④《春望》: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⑤《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⑥《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白杨礼赞》: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醉翁亭记》中表明言在此而意在彼,点明作者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词积累——读下面一段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卓先顺,一个让遵义众多贫困学子、问题少年、ɡū______寡老人、困难家庭感觉温暖的人,在行善的20多年里,以无私的奉献,锲______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向人们讲述着人间温情。他榜样的力量,让名城遵义正能量得以传dì______。这些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短片,卓先顺名列其中,此次他入围的是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名单,可通过网络进行投票。投票截______止日期为8月16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自然中有暴虐无常的飓风骇浪,也有潮平岸阔的绿水青山;有摧枯拉朽的雷霆霜雪,也有沐浴万物的和风细雨......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感谢经历,让我们一路收获眼泪和微笑;感谢有你,陪伴我成长的每一天。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以“感谢有你”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文体特征鲜明;
(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风
莫言
①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抹拖泥带水。
②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③田野里很寂静,坦荡荡地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④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⑤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⑥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篙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⑦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⑧“爷爷,那是什么?”
⑨“风。”
⑩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⑪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⑫(1)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掀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⑬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⑭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查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⑮“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2)“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⑯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1.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主要故事情节 | “我”的心理 |
爷爷和“我”一起去割草 | (1) (______) |
爷爷和“我”遇上大风 | (2) (______) |
爷爷和“我”与大风搏斗,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 | 有点懊丧 |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第⑥段环境描写的描写角度。
4.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有哪些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贵族没落之后
罗屿
上世纪90年代初5月的一个傍晚,木心正赶去为一众旅美的中国艺术家讲授世界文学史,那天阳光极好,木心的心情应当也不错,因为他进门便发了一声感慨:“一路走来,觉得什么都可原谅,但不知原谅什么。”木心还将自己的感念写成诗《杰克逊高地》:“......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或许这位老者在心里已原谅了一切。
生于1927年的木心,是经历过时代磨难之人。只是无论在何种磨难之中,乌镇望族之后的木心一生都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标准,拒斥流俗,不肯被时世同化。就像10岁那年,在已经沦陷的乌镇,木心和其他孩子唯一能做的抵抗行动,就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为此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适龄子弟都来上课。期间,他常常一个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中,白昼一窗天光,入夜燃烛一支,所有时光都用来读书,写文章。
19岁时,木心离开家乡,先到杭州读艺专,后去上海读美专。1947年,一身叛逆的他走上街头参与反内战学生运动,白天闹革命,演讲、发传单,晚上点上一支蜡烛弹肖邦。木心参与学生运动的结果,是被当时的上海市市长下令开除学籍,后被国民党通缉,不得不避走台湾,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重回大陆。
但木心的磨难远没有结束。可以想见,这个为文学和艺术而生的人,在“文革”时期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文革”期间,他不能接受陈伯达在一次大会上嘲笑海涅,愤然发声,因而被批斗。
被捕入狱后,别人想看他落魄的样子,他偏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洋洋65万言的《狱中笔记》,如他所说:“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那时的木心从没有想过一死了之。在他看来,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难。“活下去苦啊,我选难的......真正的贵族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个意大利作家写过,贵族到没落的时候愈加显得贵。”
出狱后,木心被判在上海一家工厂劳改,1977年至1979年再次被软禁。1982年,他旅居美国,之后的一段时间,他默默著述、绘画,作品逐渐被异国认可。但于故乡,他的名字却少有人知晓,直到他被一众旅美的中国艺术家“发现”。
1989年1月15日,在画家高小华的寓所仙,木心开始了他的第一节文学课。此后的几年,他便开始了一场“文学的远征”。在美国生活期间,木心除了与自己的学生见面,大多时间避人避世,只与文学为伴,他本人秉持的原则是:“我养我浩然之气,这股气要用在艺术上,不可败泄在生活、人际关系上。”
对木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见解见仁见智,但每个人都可以从文字中读出他的孤峭。作家朱也旷在谈到木心被外界赋予“圣徒”形象时说:“使他超越他人而成为圣徒的,既不是他的禀赋,也不是他的学识,甚至也不是他在逆境中的表现,而是他的心灵,一颗雅尚高洁、向死而生的心灵。”
若木心在世,未见得会欣赏“圣徒”“高人”一类盛誉,他并非文学之神,但经历几多人事浮沉,他始终未曾悖逆自己、悖逆文学,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贵族与最后的大雅。任凭历史的洪流冲刷,真正的贵族不会随波逐流,他们只向内心求生活。
2006年,木心回故乡乌镇定居。回乡第5年,木心去世。在他留下的手稿中有一副对仗工整的遗联,宛如他对自己最后岁月的诠释:“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
(选自《新周刊》2017年第6期,有删改)
1.第③段提到木心是“经历过时代磨难之人”,请简要概述他经历哪些磨难?
2.本文是一篇传记,为什么大量引用木心原话和别人对木心的评价?
3.结合木心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什么是真正的贵族”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