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1.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 ,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1.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 2.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3.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相符。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第②段的中心句是:“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第③段的中心句是:“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第④段的中心句是:“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可见这三段是从经典自身的角度分析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的。然后在第⑤段过渡的基础上,第⑥段中“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从阅读者的角度分析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综合这两个方面的信息,概括作答即可。 2.试题分析:阅读全段,可知本段总分总的论证思路比较明晰。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具体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再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赏析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作许多情。

[注释]霁: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1.“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与赏析

①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

②天圣初,德明部落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才,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既破金明诸寨,美请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仲淹因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兵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寨,遂至郭北平,夜斗不懈。美率众使人持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骆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

③元昊大入,据承平寨。诸将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賫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④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麾下。及死,家无余资。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二》)

1.下列句中的“于”与“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B. 汉阴

C. 万钟我何加焉

D. 余将告莅事者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赵保吉反叛时,周美离开亲族,秘密投奔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识与任用。

B. 德明部落反叛时,周美作战勇敢,消灭敌人众多,升迁作了天武都虞侯,并且受到经略使夏竦的举荐。

C. 在元昊进攻大宋,种世衡不听周美的意见因而劳而无功,衬托了周美用兵如神。

D. 周美将所得赏赐多分给了部下,在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充分显示了其不贪图钱财的品质。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德明部落平凉方渠________

之于九井原________

③其众数万金明________

④诸将兵议攻讨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美率众使人持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格列佛在小人国为什么失宠乃至要被杀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先后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B. 利立普特国人的写字方法很特别,从纸的一角斜着写到另一角。

C.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利立普特国是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的,他最后一次出游到了慧骃国。

D. 作者笔下的“慧驷国”展示了人神颠倒的怪诞景象。

 

查看答案

下面文言语段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君将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夫不幸之也,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

A. 哀:哀怜    B. 甚:厉害    C. 向:从前    D. 病:生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