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温暖的音乐 张军霞 ①半夜,母亲突发脑溢血,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温暖的音乐

张军霞

①半夜,母亲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虽然医生全力抢救,仍然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失语了。她日夜守在病房前,衣不解带伺候着,看到母亲生命已无大碍,悬着的心,终于稍稍放下。

②母亲说不出话,也不识几个字,她们之间的交流,全靠用手势比划来完成。母亲的饮食渐渐恢复正常,只是晚上常常失眠。有好几次,她实在困得熬不住,趴在床边沉沉入睡,醒来时,却发现母亲依然在黑暗中睁着眼睛,神情那么失落。

③那天,她回家收拾衣物,无意之中,在母亲的枕头下面,发现了一个旧手机。那是她好几年前用过的,款式老旧。记得那时,她曾问母亲:“要不,给你买张手机卡?”母亲摇摇头说:“我哪里会用?”

④话这样说,母亲还是将那部旧手机拿走了,那时,父亲身体不好,时常病卧在床,母亲除了下楼买菜,几乎时时守在他的身边。为了解除母亲的寂寞,她还特意找了一个内存卡,下载了一些戏曲,装到了这部旧手机里。

⑤此时,她尝试着打开手机,发现尽管许久不用,它的电池竟还是满满的。她无意中点开了音乐播放器,里面流淌出来的,却并不是她之前放进去的音乐,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再仔细听听,居然是沉稳而有规律的呼噜声!

⑥那声音,她最熟悉不过。童年时,母亲经常上夜班,总是父亲哄她入睡,因为白天的工作疲惫,有时候,哄着哄着,她还没睡着,歪在一边的父亲,却已经打起了呼噜。她想起来了,有一次,母亲拿着旧手机,反复按着什么键,让她教自己学录音……

⑦转眼间,父亲去世也有三年了。想来,在这一千多个夜晚,用来陪伴母亲的,慰藉她那寂寞心灵的,也只有父亲留在旧手机里的鼾声了。

⑧等等,声音怎么不对劲了?依然是打呼噜的声音,却变得细碎了很多。再仔细听听,这分明是母亲的呼噜声。记得几年前,有一次,父亲在吃早餐时,笑着说对她说:“你妈整天抱怨我打呼噜,她现在被我传染,睡觉时也打起呼噜来了!”母亲刚好从厨房出来,不服气地说:“不可能,我从小到大,睡觉一直很安静,从来没打过呼噜!”父亲笑笑,没再说话。

⑨一天,她和朋友出去玩,半夜才回来,父亲却坐在沙发上,将收音机的音量调到最小。“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她轻声问。父亲没说话,悄悄示意她去里屋。她轻手轻脚推开门,借着窗外的月光,发现母亲早就进入了沉沉的梦乡,梦中的她,正发出轻微的鼾声。她回过头去,看到父亲脸上的笑容那么天真……

⑩她忽然明白了什么,把手机拿到医院,放到母亲枕边。那天晚上,母亲果然安然入睡了,睡梦中,还发出轻微的鼾声。

⑪一年之后,母亲痊愈。有一次,聊起旧手机里的秘密,原本说说笑笑的母亲,沉默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才缓缓地说:“当年,我和你父亲互相录下对方的鼾声,就是为了不管哪一个先离开,好歹留下点儿念想,剩下的那一个才不会太孤单……”

⑫她含着眼泪,轻轻擦拭着那部旧手机,小心翼翼。因为,那里面珍藏的,不仅仅是普通的鼾声,也是一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夫妻,为对方留下的,最温暖的音乐。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中“最温暖的音乐”。

2.从记叙顺序看,第⑥段属于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3.品析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父亲没说话,悄悄示意她去里屋。她轻手轻脚推开门,借着窗外的月光,发现母亲早进入了沉沉的梦乡,梦中的她,正发出轻微的鼾声。她回过头去,看到父亲脸上的笑容那么天真……

4.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相濡以沫几十年的母亲和父亲互相录下对方的鼾声,是为了不管哪一个先离开,好歹留下点儿念想,剩下的那一个才不会太孤单。彼此为对方留下的鼾声就是最温暖的音乐。 2.插叙;交代旧手机里有父亲呼噜声的原因,突出了母亲的寂寞和对父亲的爱;使行文有起伏。(意思对即可) 3.“悄悄”写出父亲不说话唯恐惊醒母亲的情状,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体贴与爱。“轻手轻脚”写出她推门的情状,表达出对父亲的尊重与理解。“沉沉”写母亲睡得安稳,解释了前文父亲将收音机的音量调到最小以及不说话的原因。“天真”写出父亲对自己做法的满意。(意思对即可) 4.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标题。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最温暖的音乐”并不是真正的音乐,而是指父母的鼾声,包含着对对方的牵挂与爱,所以是“温暖的”。 2.此题考查学生对插叙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插叙部分交代了旧手机里为什么会有父亲的呼噜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我”了解了母亲的心。 3.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悄悄”说明父亲不愿意打扰熟睡的母亲,体现了她对母亲的爱。“轻手轻脚”是对“我”的动作描写,体现了对父亲做法的理解。 4.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从结构上来看,“为对方留下的,最温暖的音乐”与题目相照应,同时用“温暖”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该奖项用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女士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这位既没有留学经历,又没有博士身份,更没有两院院士耀眼光环的中国老太太是中国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摘自《腾讯网》)

材料二:诺奖委员会主席朱琳对青蒿素制取过程的评价是:“他们使用了非常复杂的方法,从这些天然产物中获得有效成分。”据悉,上世纪60年代,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曾在实验过程中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她又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接触过屠呦呦的媒体记者描述她是个低调的科学家,她接受采访时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诺贝尔奖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摘自《新周刊》)

材料三:(1)近日,在宁波市开明街的屠呦呦旧居前,记者看到不少宁波市民带着小孩前来参观。李先生告诉记者:“特地带孩子来感受下屠呦呦的旧居,也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沾沾喜气。”

(济南网络广播电台)

(2)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曾多次发出“不要到我的老家去”的呼吁,不过他的“劝阻”似乎并无效果。2013年清明小长假三天,莫言旧居接待的游客超过千人。游客把管家院子所种的胡萝卜拔光,意图沾沾“喜气”,又挖走墙角以沾“文气”。

(摘自《新华网》)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30字以内)

(2)你从材料二中发现了屠呦呦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3)材料三反映出什么现象?你对此有何看法?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水浒》中一直安分守己、隐忍退让的林冲最后被逼上梁山。请简要概括两个能反映林冲隐忍退让性格的情节。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困境中也蕴涵着无限希望与生机。

(4)乡愁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古人爱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杜甫《春望》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诗人搔头的细节,暗写忧国思家之情;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将士们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 ③②⑤④①⑥    B. ⑤①④③⑥②    C. ③⑥⑤①②④    D. ⑤④③②①⑥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跻身    招牌菜    严惩不贷    一代天骄

B. 寒暄    老皇历    世外桃园    莫衷一是

C. 怠漫    红扑扑    鸦雀无声    咎由自取

D. 赡养    触摸屏    混为一谈    忠贞不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