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完成下列小题。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 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 于人者,将以实笾豆①,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②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 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③、坐皋比④者,洸洸⑤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⑥之略耶?峨大冠、拖 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⑦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 奸而不知禁,法斁⑧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⑨ 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 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⑩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 讽耶?
①笾(biān)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用的两种器具。②瞽(gǔ):瞎子。③虎符: 古代调兵用的凭证。④皋(gāo)比(pí):虎皮,指将军的坐席。⑤洸(guāng)洸: 威武的样子。⑥孙、吴:指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和吴起。⑦伊、皋:指古代著名政治家伊 尹和皋陶。⑧斁(dù):败坏。⑨饫(yù):饱食。⑩滑稽(古书中读 gǔ jī):指 诙谐多讽、机智善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 吾业.是有年矣(______) ⑵ 以食.吾躯(______)
⑶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______) ⑷则久已病.矣(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子是之.不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B. 吾赖是以.食吾躯 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C. 而托于.柑以讽耶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D. 盗起而.不知御 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
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⑶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本文,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此文有着强烈的批判意义,作者借这个成语要批判什么?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 分析。
语文实践活动。
我走进了另一间屋子,却差点儿被一种难闻的臭气熏倒,立刻就想抽身出来。我的 向导却硬要我往前走,并悄悄地求我不要得罪他们,那可是会让他们恨之入骨的。对此我 吓得连鼻子都不敢捂了。这间屋子的设计家是科学院里资历最老的学者,有着淡黄色的面 孔和胡子,手上、衣服上沾满了污秽。我被介绍给他的时候,他紧紧地拥抱了我一下(当 时我完全可以找个借口免去这种礼仪的呀)。
(1)该选段出自_____(国籍)的______作家名)的作品《_____》。
(2)这是我在哪个国家的见闻?选段中所举的事例是什么?你能再举出类似的一个事例 吗?_____
默写。
(1)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
(2)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_______。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__________ 。
(4)__________,月如钩。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 。
(6)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
(7)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窥谷忘反。
(8)__________,志在千里。
根据拼音,在括号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在生命的旅途中,能拥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 xīn 鼓舞啊。那是一双双关切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的前行;那是一块块清 xī的路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那是迷茫中的一zhǎn灯,那是陶醉时的一lǚ清风,那是求索中的一份勉励,那是落寞时的一语问询……
|
|
|
|
|
|
|
|
|
|
|
|
|
|
|
|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学问和智慧》通过精辟的论说、形象的比喻、深刻的对比,告诉读者:学问和智慧 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B. 《故乡》记录了鲁迅先生回乡搬家的心路历程,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与破产的景 象。
C.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 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 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D. 《多收了三五斗》是一篇小说,作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小说反映了当时“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形象地揭示 了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社会根源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投机米商 的勾结压价和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