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紧张之下,她显得语无伦次,准备好的发言内容也不知道忘到哪儿去了。
B. 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C. 《威尼斯商人》中,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
D. 这部电影的情节设置惊心动魄,吸引了很多年轻的电影爱好者。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烧灼 悼念 凛洌 洋洋得意
B. 鲁莽 点缀 厄运 忧心忡忡
C. 稠密 漫步 概率 千均重负
D. 蒙眬 闲瑕 无垠 海市蜃楼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吞噬(shì) 木杮(fèi) 舷窗(xuán) 心有灵犀(xī)
B. 羸弱(léi) 告罄(qìn) 拽住(zhuài) 毛骨悚然(sǒnɡ)
C. 无虞(yú) 炽热(zhì) 俯瞰(kān) 屏息凝神(bǐnɡ)
D. 凸现(tū) 溯流(sù) 毋宁(wú) 怏怏不乐(yànɡ)
请以“你是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字数不少于600字。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经为博士邪 为:成,当
B. 但当涉猎 但:然而,却
C. 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D. 鲁肃过寻阳 过:经过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
4.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用“刮目相待”又是形容什么?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的“竟”都含有____的意思,甲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之情,乙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之情。
2.文章①~⑧段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从不同角度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3.文章的第⑨段有何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你能从季羡林先生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