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鞣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揉(róu):同“燥”,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同“曝”,晒干。④参:同“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

(2)然后能自

(3)学不可以

(4)木受绳则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鞣使然也    已而细柳军

B. 其善也    则明而行无过矣

C. 有嘉肴      有槁暴

D. 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观点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1.(1)味美 (2)勉励 (3)停止 (4)所以,因此(4分,每小题1分) 2.C 3.(1)《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4.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5.(示例)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不可以停止下来。因为不学,就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法完善自己。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才能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譬如,只有每天不断地写作业,才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没掌握,知不足后再改正,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解析】11.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②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勉励.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④句意: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困:所以,因此。 13.试题分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句子翻译为:《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句子翻译为: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学#科%网 1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15.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代文学家。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祗辱于奴隶人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B. 之不能尽其材                  不饱,力不足

C.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而两狼之并驱如

D. 之不以其道                    执而临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

2.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__________________

3.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查看答案

(核心素养)综合性学习活动。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谐”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请参加关于“和谐”的综合性活动,完成以下题目。

(1)探“和”之义。

读下列两则材料,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①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②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札记·中庸》

(2)写“和”之名言。

古人圣贤有很多关于“和”的名言,请你举出两句来。

(3)讲“和”之故事。

请讲一个“和为贵”的故事,可以是身边的事情,也可以是历史故事。

 

查看答案

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呢?别生气了。现在骂也没用了。重新开始吧。”

“哪能不气愤呢,英诺肯季·帕夫洛维奇!六个月心血的结晶一下子给偷去了。我每天都要紧张地劳动八个小时啊!这帮寄生虫真该死!”

列杰尼奥夫极力安慰他。

一切不得不重新开始。列杰尼奥夫给他弄到一些纸帮助他把写好的稿子用打字机打出来。一个半月之后,第一章又脱稿了。

“列杰尼奥夫极力安慰他”中的“他”是谁?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六个月心血的结晶一下子给偷去了”指的是什么事件?

 

查看答案

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1)上联:_________①_________;下联: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