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大多依水而生,沿着河流繁衍兴盛。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水相亲、相和、相生的历史。
一江清水,万般风情。汉字的“水”是象形文字,简洁明了的字形勾绘出河水清清、波浪徐徐的生动样态;用“水”(三点水)作偏旁的汉字,竟多达1035个。我们的祖辈先贤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水相关的哲理名言,还有大量成语、俗语、典故、谚语等,如“上善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① ”等,水因而又成为我们祖先高深智慧与丰富情感的承载,构成独特的中华水文化。
在文学创作中,灵感来源于水的作品 a (络绎不绝/比比皆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以长江水为背景抒写离情;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深沉的情思也随冷绿色的波光而起伏。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
b (息息相关/生死与共),所以古典小说里也有很多与水相关的内容。 ② 所写的章回体小说《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就驻扎在“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浪里白条”张顺和阮氏兄弟,入水更是赛过蛟龙,水中杀敌 c (各行其是/各显神通)。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 ③ 纵火”展现的就是孙刘联手,在长江上火烧曹军战船的情景,留下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水能载舟(zǎi) 水泊梁山(bó) “波”字的第五笔是“乛”
B.水能载舟(zài) 水泊梁山(pō) “波”字的第五笔是“丿”
C.水能载舟(zǎi) 水泊梁山(pō) “波”字的第五笔是“丨”
D.水能载舟(zài) 水泊梁山(bó) “波”字的第五笔是“フ”
(2)请在①处再写出一个与水相关的成语、俗语、典故或谚语:_____
(3)第三段的a、b、c处,应填入的成语依次是(______)
A.比比皆是 息息相关 各显神通
B.络绎不绝 生死与共 各显神通
C.络绎不绝 息息相关 各行其是
D.比比皆是 生死与共 各行其是
(4)第三段的②③两处,应填入的人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正式发布。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在此之前,也有很多会徽的设计创意来自汉字的各种书体。
请你根据书法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徽①的图形巧借汉字“冬”的行书形态,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内涵丰富,线条流畅,充满韵律。
B. 会徽②以繁体字“蘭”为基础,配以兰花图案,以楷书的方正、平直、严谨,传递出兰花的风骨和优雅,字画配合,表达弘扬中国兰文化之意。
C. 会徽③的创意来自中国汉字“集”“乐”的繁体字“雧”“樂”,从中能看到蚕头雁尾的隶书形态,其字意和形象都与合唱比赛这一活动相契合。
D. 会徽④中国印的“京”字取自篆书,篆体本身的艺术性,又使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舞动的人形或一个“文”字,体现出人文精神与奥运盛会的融合。
请你以“那一次,我读懂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扣题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 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
“小军,”我说,“你儿子?”
“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登……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太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晓得。”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在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
“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穷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1.文中老太太两次说到她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蕴含的不同心理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2.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就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某一特点进行探究。
伟大的悲剧(节选)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斯科特上校的日记表明了 _____________。
2.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3.斯科特遗体的姿势是怎样的?这表明了什么?
4.文中为何要写“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5.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6.斯科特一行去南极探险的意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____
(2)求之下流,固颠……“之”指代____
2.(1)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 )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
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倒塌)
B. 棹数小舟(划船)
C. 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 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