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任选一题作文 (1)同桌的二三事 要求:①围绕中心选材,运用上细节描写,600字...

任选一题作文

(1)同桌的二三事

要求:①围绕中心选材,运用上细节描写,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我最高兴的一件事

要求:①要把事情、原因写清楚,写高兴时的真实感受,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1)同桌二三事 雾蔼于空气中无形地移动,天空不再是一片阴霾。走廊内回荡着我们的欢笑声,期待洋溢在眉宇间。“要换同桌了哦,真希望能遇上一位知音!”同学姗神采奕奕地对我说道。一份喜悦不知不觉地攀上了同学们的眉梢,因为下一秒,便是心灵之间的对白。 在我看来,换同桌就如一次次朝代的迁移,将自己的国土移居至另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或许水土不和,也或许相处融洽以致土地肥沃。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次迁移,你是否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命轨迹中,陪伴在我身边的,除了家人、老师,以及过往浮云外,唯有的神马,就坐在你的旁边,他/她是个不可忽略的给力角色——同桌。每当有秘密隐匿在心底,若想使它得到蔓延,最好的方法便是向你另一边,那个最近的人诉说,她/他是你最好的倾听者。同桌们那耐人寻味的言行举止至始至终停留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肯离去。 打开记忆的匣门,织起过往云烟,才发觉记忆并没有泯灭…… 还记得二年级时,我的同桌是一片云彩,她的纯真与友善犹如云彩般美好。恬静的她常常教天真的我写字。她小小年纪,写的字可堪比王羲之哦!时而坚硬强韧,时而柔软细腻,令人赞道。才华横溢的她时常学着诗人的样式吟诵诗歌,颇有老成之风。 记得四年级时,我的同桌是一位掠食者,她那凶巴巴的神情足以吞噬世间一切生灵。一身黑衣,弥漫着恶魔化的气息,令人敬畏三分。呼风唤雨,这便是她在班里的影响,外号是富有武侠气息的“钢铁女侠”哦!一呼,可不敢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也变得遥不可及,但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份份真挚的友情。 记忆之门渐渐闭合,思绪回到了现实,头脑也清醒了几分。雾蔼于空气中无形地移动,此后的天空将会是永远的晴空。同桌的你,感谢你们,让我有了方向去创造自己的骄傲! (2)我最高兴的一件事 在我的记忆之中,发生了许多的事情,有高兴的,又伤心的,有激动的,还有生气的…… 如果要论一件最高兴的事,那就只有这件事了,想知道吗?那就听我向你细细道来。 那一天,正在举行英语期中考试,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聚精会神地写着试卷,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把分数给丢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终于把试卷给写完了,但是回过头来一看,还有一道题目正在等待着我的解答。我快速的看了一下这道题目,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这道题目我不会做。我马上让脑袋开始飞快的转动,在茫茫记忆之中搜索这道题目的答案,接着,再上齿咬着下唇,手中的笔在纸上飞快的“跳舞”,在我的坚持不懈下,这道题目的答案终于被我想了出来,我迅速把它写在试卷上。那答案犹如可爱的小娃娃,淘气的向我眨着眼睛,好像在告诉我:“恭喜你完成了试卷,快点检查吧!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将答案写上去了以后,就开始检查试卷。一道题一道题认真的检查,有许多的错题被我检查了出来。终于到了交卷的时候,我小心翼翼的把它交了上去,看着老师抱着满满一大叠的试卷离开,我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好不容易到了发试卷那天,老师一走到讲台上,便开门见山的说:“我们班的最高分是王觉卿,他考了100分。”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里就好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这就是令我高兴的件事,令我兴奋不已的一件事。 【解析】以题目一为例,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以“同桌的二三事”,着重于介绍同桌的事例,可以表现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但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铁耙     _____               (2)于沙上      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遂反溯流逆上矣。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

4.文章中那一句话揭示了文章说明的道理?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岁月是个奇怪的魔法师

①我人生中第一个“那一天”,在我15岁时清晰起来。

②那一年,我读初三,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在我父亲单位的子弟中学那片不大的天地里,我从未觉得有什么事情是重要到需要争取,需要珍惜,于是放任自己的懒惰走在“坏学生”的流金岁月中。

③5月到来,离高考越来越近,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未来似乎仅仅局限于这个巴掌大的小城,在这里,我是女王。

④那是晴朗的一天,早晨起床,我在脸上抹了一层永芳美容膏,还偷偷用了姐姐的紫罗兰香粉,马尾辫上又绑了一条紫色的丝带。做完这些,赶到学校,早读已经开始,班级门口站着一位迟到的同学,我推了他一把,说:“进去啊。”

⑤班主任忽然怒吼道:“谁让你进来的?你进去,你,出来!”

⑥她站在我们面前,侧身将刚才站在门口的同学让进了教室,却将我驱赶至走廊上。

⑦大约站了10分钟,班主任出来了。她将近50岁,在我眼里已是老态龙钟。

⑧“你如果在脸上少抹点白面,肯定不会迟到。”只有女人对女人的讥讽才会如此尖利、准确,直达内心。

⑨“你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上课除了睡觉就是跟同桌男生聊天,还趴在桌子上聊,你直接把桌子搬回你家炕头算了。”她的讥讽变得更加明确,声道也提高了。原本空空荡荡得走廊上,如蘑菇般地冒出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隔壁班的老师甚至直接冲出来一探究竟。那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历史老师,刚刚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她的父亲和我的父亲是老乡兼好友。

⑩第一次,我感受到了时光的残酷。它一分一秒、小心翼翼地淌过这条走廊,无论我如何祈求,都不愿意快走半步。当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于,下自习的下课铃响了,我被允许走进教室。同学们嘻嘻哈哈地打闹,似乎没人注意我,而这份不被注意更加刺痛了我,让我觉得因为某种缘故被孤立了。

那一天之后,我带着对一个将我的自尊扔在地上踩碎的老女人的愤怒,开始发愤图强。我读一本本书,做一道道练习题,将落在地上如烂葡萄般的自尊,一粒一粒重新捡起——在它们尚未被践踏之前,我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是存在的。

我中考的成绩相当不错。“浪子回头”与“黑马”这两个词,在我毕业多年之后,还被那所学校的老师用于激励那些不求上进的学弟学妹。

那一天拯救了我,它唤醒了我的羞耻心,在以后的岁月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这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然而,我却一直没有机会告诉班主任老师。后来的偶遇,她总是显得局促而尴尬,使我没办法开口。

 岁月是个奇怪的魔法师,温情的一天可能是后来悲剧的开端,而被伤害的那一天,在日后无数次的回忆中,变得越来越温暖。尤其是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被狠狠地伤害一次往往比被狠狠地爱一次更有意义,因为年龄所造就的肤浅,决定了我们对于爱总是熟视无睹,而伤害,抵达的恰恰是我们一次次逃避却并不自知的内心。

 “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路过,另一天还是路过……”许巍在歌里唱。如果每一天都在路过,注定只有少数人的路过会留下印记。

1.阅读全文,分析“我”为什么对15岁的“那一天”会印象深刻?

2.品读第⑨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人物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3.阅读第⑩段,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写“我”当时的心情。

4.阅读第段,在文中作者说“那一天”既是“伤害”又是“温暖”是否矛盾?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风筝

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做儿女的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②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数。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便是算数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

③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④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的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个散文。”想来母亲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这回倒真让我心下一动,之后不久,闲来无事,我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竟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⑤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的及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⑥再后来,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 ,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接到这封信,我忽然有一种帐然若失的感觉,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下来,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需再有什么怨言了。

⑦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都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开始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英语没管好,画画的天赋也管没了。倒是那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久挣不断线的。

1.选文第②~⑤段写了妈妈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况。

2.选文以“风筝”为题,有什么好处?

3.品读第①段和③段,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廖是一名刚踏进社会的“90后”大学生,在营销策划公司工作,拼文案、写策划成为她的家常便饭。“写文案的时候,想写得‘高大上’一点儿,但是常常找不到理想的词,最后只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却削弱了我要的那种表达效果。”她说。据调查,此现象较为普遍。

材料二:键盘打字取代了手写,拼音输入法让字形模糊化,不需记忆字形就能打字交流,导致手生。目前高校“失写症”现象很严重,学生们用电子笔记、拷贝课件、手机拍照等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手写笔记,考试时的潦草字迹和连篇错字,常令老师们叫苦不迭。

材料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期举办的网络----“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对此,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语音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一个契机,能够鼓励国人更多地阅读一些古代典范书籍。他建议民众从《古今观止》读起,阅读一些在汉语发展史上做过重大贡献的作家作品,以丰富语言知识储备和积累。

(1)依据材料,说说当下民众在汉字运用与书写上的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说说出现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请探究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根本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