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棉花开进阳光里 棉花,似乎不能够算作是花的一类,尽管它也能开出五颜六...

现代文阅读

棉花开进阳光里

棉花,似乎不能够算作是花的一类,尽管它也能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但开花不是它们的目的,相对于它们的价值,开花只是它们生命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棉花是五月初才开始生长的。

当夏天的风吹软了整个乡村,土地,也开始渴望种子的深入。农人用铁锄犁开一条条土沟,肥沃的土地,向人们张开温暖的怀抱,种子们从农人的手里扑向土地,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

劳动把种子和土地紧紧地联系起来。

天气渐渐暖和,种子悄悄地发芽出土,带着土腥味,在阳光中小心地露出

尖嫩的头角。在棉苗的生长过程中,农民完成了与土地的交流,把自己的生命扎进土地的深处;也因为农人,棉苗才得以安然地展枝拔节。

农人们虔诚地呵护着它们,好像土地的主人;棉苗却主宰着农人的梦,把这种梦想牵引到八月的天空下去盛开。

我不止一次跟着父母去地里伺弄棉苗。五月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弯腰耕作的农民。俗话说,花见花,四十八。意思是说在棉苗开出第一朵花后的四十八天后,就可以捡棉花了。说这些话的时候,棉苗还是三寸来长,暗红的秆嫩绿的叶片,距离那些软融融白花花的收获还差着两个季节。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到脸上安稳的笑容,仿佛收获是明天的事情。风已经很暖和了,泥土里有丰富的水分和养料,空气中有阳光热切的扶持。父亲相信,有这些就足够了,棉苗会放开了脚步,在土地上生长出茂密而丰实的世界。

棉苗渐渐地长粗长高,距收获越来越近了,阔大的叶片,红紫色的花,结实的翠绿的棉桃,像一群穿红着绿的农村少女,在阳光和风雨中尽情地展示着健美的生命。

棉地里渐渐看不见地皮了,农人们低着头小心地除去一根根杂草,汗水沿着脸颊无声地流淌,滴进脚下的土地里,滋润着棉花。一天就这样地滴进了土地;一段岁月,一辈子就这样滴进了土地深处。棉苗一茬一茬地生,农人一辈子一辈子地劳作,阳光永远充满热情,土地永远年轻。

八月,才是棉花盛开的季节。

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农人劳累而喜悦。那些朵儿从褐色的桃壳中蓬然开放,毫无保留,阳光越是强烈,朵儿越是灿烂。棉花们安然地等候着农人,它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归宿,对土地和农民有着天然的依赖。它们吸足了阳光,从骨子里都带有温暖的因子;它们吸足了地气,丝丝线线都带着与土地相连的亲切。

它们熨帖地安置我们的身躯和精神。

农人变得轻盈而敏捷,走在张扬而一律的棉花丛中,充实而愉快。一朵朵棉花,是汗水在阳光下的另一种存在的状态,农人们快乐地收捡着,搬运着,收藏着,从晨曦中出发,在夕阳中回家。

平凡的日子因此厚实而绵长。

棉花堆放在家里,发出深长而细密的呼吸,更是牵引着农人的心。站在雪白的棉堆旁边,农人黝黑的脸庞也成了一朵朵棉花。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棉籽入地,农民耕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棉苗长高,农民伺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说说你对题目“棉花开进阳光里”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答题。

①它们吸足了阳光,从骨子里都带有温暖的因子;它们吸足了地气,丝丝线线都带着与土地相连的亲切。(结合加点的词语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棉苗渐渐地长粗长高,距收获越来越近了,阔大的叶片、红紫色的花、结实的翠绿的棉

桃,像一群穿红着绿的农村少女,在阳光和风雨中尽情地展示着健美的生命。(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们的印象里,农民的生活不外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与劳累,但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农民群体的生活状态。阅读全文,说说这个群体是怎样的生存状态。

 

1.棉苗发芽(出土),农民呵护棉花成熟(盛开),农民收获 2.棉花在自然界的阳光照耀下生长成熟;农民在种棉花的劳作中获得了物质的丰收和精神的愉悦自足。 3.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生长过程的蓬勃和果实的饱满,表达了农民在丰收时节的喜悦之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苗多姿多彩的样子,表达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与赞美。 4.辛苦劳作,勤劳质朴,爱土地,爱劳动,爱生活,在劳动中 创造的意义与丰收的喜悦,并从中感到快乐与满足。(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组织语言时,要符合所给例句“棉籽入地,农民耕耘”的结构。5至8段写的是“棉苗发芽,农民呵护”,11至14段是写“棉花成熟,农民收获”。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题含意的理解。一定要在阅读全文后再考虑答案。作者反用棉花开进阳光里,给人动感,新颖独特,形象生动,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棉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它放在前面作为文章重点,展现了农民们在棉地里辛勤劳作的画面。农民在种棉花的劳作中获得了物质的丰收和精神的愉悦自足。一定要把题目这种的双重意义答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如何与母行:_________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______

2.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A.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为神。(《黔之驴》)

B.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 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 策之不其道。(《马说》)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甲)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渔家傲

塞下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面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甲)_________和(乙)_________

2.两首诗都有对边塞景色的描写,试回答下面问题。

(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是一幅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

(乙)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的是一幅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①《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作品,同时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形象,你知道哪些人物,并写出他们在那篇文章集中体现(写出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

②《简·爱》中简离开盖茨黑(海)德府,来到了__________ 学校,她结识了常遭遇惩罚且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__________,不幸的是,她的朋友因重病死去了,死在自己的怀里。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

 

查看答案

请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聆听自然,万物皆有情。

小雨淅沥,泉水叮咚,诉说着心中的喜悦;

夜莺歌唱,喜鹊报春,讲述着人间的欢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心存感恩,为它们赞美,为它们歌唱:赞美这成长路上风霜雨雪的奇观,歌唱这前行途中鸟语花香的陪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