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⑴我是做了再说( 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 )
⑵“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吹嘘,自诩yì )
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
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
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没有说)
9.“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家是快乐的源泉,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疗伤的诊所,家是游子的牵挂……请以“家”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特别关注》的“言论”版上有这么几句话,引起了你的兴趣,“作家投笔从融,记者言为薪生,教师因财施教,医生精益求金”。你发现这句语套用了四个成语,其正确的写法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社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良现象。
根据下面内容,仿照加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各接写一句话。
例句: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校园里绽放着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________________;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团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阿庆
丰子恺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惟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两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受,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上——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怪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感悟佛法而出家为僧者,亦犹是也。
选自《缘缘堂随笔集》
1.根据上下文,解释第2段“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一句中“佣钱”的意思。
2.第3段描写了许多人旁听留声机卖唱的场景,阿庆与一般旁听者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3.“浔阳江头的琵琶”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美妙乐曲,作者为什么说“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
4.第4段写“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的故事,用意何在?
5.第4段写西洋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的“一段插话”有何作用?
课内阅读
甲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乙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甲段中加点的“回望”一词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2.甲段文字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社戏,这段对戏台的描写表现“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1)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社戏的__________之情。
3.乙段中“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段中“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