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 山麓 龟裂 沟壑 掸去 浑浊 琥珀 楔形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他的短文《爱你现在的时光》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表述:“如果你真的过好了每一天,明天就会不錯;如果我们的生活非常功利的话,反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你越拥有一个完美的过程,你越有可能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阅读上述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提示:你可以叙述身边的故事,可以进行文学创作,也可以就这个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结合生活或阅读的积累展开论述……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据要求,完成任务。
我校七年级某班举行“骆驼祥子”读书交流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的内容:
活动一:展示小说人物小像(展示者:第一组王丽等同学)
活动二:探寻祥子悲剧原因(展示者:第三组李磊等同学)
请在活动“展示小说人物小像”和“探寻祥子悲剧原因”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衔接语。
要求:①紧扣活动内容,衔接自然,语句通顺;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
运用语言;③120字左右;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审:审察。②腋:狐腋下的皮毛,纯白珍美。③侪辈:同辈,同一类的人。④耻累:负担,包袱,拖累。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若 得 其 善 者 虽 少 亦 足 矣 其 不 善 者 纵 多 亦 奚 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3.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
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
4.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甲乙两个语段在选择官员方面的主张有何异同点?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在风中飘
【虚假消息】
【网民声音】
@土豆泥的故事2046:村上一直关注着这个事情的动态。
@焦-仲卿: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张 XiAozhao:诺贝尔都不要,造诣要上天了。
@潘特维拉X:村上哭晕在厕所。
@maskwong迪伦:真的要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satow:可能是电话没有按时实名注册。
@谷大白话:迪伦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尽快与我联系领取百万美元奖金!只需缴纳五万元人民币手续费即可!请把手续费打到我农行卡,卡号6228※※※※。
【学者反思】
首先,迪伦是一个以反叛和行为难以预测著称的艺术家,我头脑里已经有了这个先入之见,他的拒奖理由与我头脑里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我就“自然而然”地把这当作他拒奖的真实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一种“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确认偏误又称肯证偏见或验证偏见,是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的一种,指的是,当我们主观上已经有某种看法或观点时,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或直接接受那些能够支持原有看法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原有看法的证据。这种偏误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上能觉察自己的偏误,不等于他在其他事情上也能觉察自己的偏误。
其次,我也没有给这条消息太多的停留时间。我们只是对特别注意或在意的信息才会产生认真的怀疑,有了怀疑也才会去进一步核实。我们对每天接收到的许许多多信息会作一个快速的评估,一般会只关注自己认为是重要的信息。对信息的重视是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必要条件,只有重视了才会细加思考。我对这条假消息觉得奇怪,但并没有将此转变为认真的怀疑,因此也就没有想到要核实它的真假。
【凤凰评论】
人们热传这些炮制出来的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许多人缺乏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或者没有养成核实、验证的习惯。这一方面与教育缺失有关——我们的教育往往不会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事实上,只要动一下鼠标,搜索一下相关信息,摆明了骗人的洋葱新闻就不会被那么多单纯的人“信以为真”了。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有些人在刷存在感与点击率。在我看来,这部分人在接受和传播这些洋葱新闻时,未必真“信”,他们可能无所谓真相如何,而更在乎在信息传播链条中的“不可缺位”。因此,对于“拒奖”信息的传播者来说,他们完全可以不在乎信息的真伪、质量,他们只在乎新的噱头在热传的过程中,自己是否缺位,是否抢占了先机。从这个角度看,“谣传”也好,“传讹”也罢,参与传播者基于传播竞争的优势而先转发了再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材料摘编自相关网站)
1.下列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A. 偏误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上能觉察自己的偏误,他在其他事情上也
能觉察自己的偏误。
B. 我们对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会作一个快速的评估,只会关注自己认为是重要的信息。
C. 人们热传假新闻,与我们的教育不会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有关。
D. 确认偏误是指当我们主观上已经有某种看法时,往往会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原有看法
2.“他们只在乎新的噱头在热传的过程中,自己是否缺位,是否抢占了先机。”你赞成【凤凰评论】中这样的判断吗?结合【网民声音】,说说你的看法。
3.人们为什么会轻信鲍勃·迪伦拒奖的消息?结合【学者反思】和【凤凰评论】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