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根据选段内容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第一段的写景顺序,表达最到位的是( )
A. 从动景描写到静景描写。
B. 从整体到局部。
C. 从美丽的植物到可爱的动物。
D. 从近的景物到远的景物。
4.选段多方面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有什么作用?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哪四件趣事?
5.童年生活是趣味盎然的,请模仿下面例句句式,根据自己的感受续写一句。
童年是追蝴蝶的嬉戏,童年是捅蜂窝的狼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期日中(______________)
(2)君与家君期日中(_____________)
(3)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
(4)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
2.下列与“相委而去”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 B. 人不知而不愠。 C. 切问而近思。 D. 三十而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错误?元方的对答对我们平时与人交流有什么启示。
5.本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诗歌赏析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运用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按要求默写。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2)枯藤老树昏鸦, 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4) 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6)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7)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道出望乡之情的和急切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愁”的连续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诗文集《踪迹》。
B.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C.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D.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三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
(1)嘹亮 澄清 粗旷 咄咄逼人 (_________)改为(________)
(2)决别 分歧 鉴赏 截然不同 (_________)改为(________)
(3)感慨 抖擞 信服 人绩罕至 (_________)改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