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任选一题作文。 ⑴题目: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

任选一题作文。

⑴题目: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⑵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摆在街头一角,请行人在他们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做上记号,结果,画面上被涂满了记号。

不几日,这位画家又将同一内容的一幅画放在街头的另一角,请行人在他们自己觉得满意的地方做上记号,结果,画面上又被涂满了记号。画家喟然长叹,似有所悟。

要求:根据寓意,选好角度,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参考例文 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双手抚过地图,一纸斑驳的背后,暗藏着怎样的激流暗涌,又积淀里怎样的铁血豪情?看着中国似一位巨人而立,不禁感叹,那是怎样的力量,竟足以撑起一个国家的脊梁! 曾记否,那个孤单而瘦削的背影,在天地苍茫间孑立。挥羊鞭,他的歌谣无人聆听,但他坚信那歌声定是随风飘入长安,抚过岸边依依杨柳;抚驼铃,他的容颜渐渐依稀,但他坚信武帝没有忘记他的拳拳之心;执旌节,他的身影日益伛偻,但他坚信,他的脊梁依旧为大汉而挺直,从不曾弯曲。面对金银的诱惑,他嗤之以鼻,面对死亡的威胁,他高昂头颅。纵年华老去,他不改赤子之心,岁月催白了他的双鬓,面向长安,浑浊的老泪流过脸上深深的沟渠,又是怎样的柔情溶化了这铁血男儿?泪水同样四溢在我的脸庞,只为这至死不渝的信仰。 再回首,看那面迎风招展三十年的旗帜第一次缓缓落下,那传递了怎样的怀念与悲痛。联合国总部的旗帜降了半旗,那是因为周总理的溘然长逝。“一个大国的总理,没有一分存款,没有一个子女,哪个国家的总统元首可以如此,联合国的旗帜也为他而降。”秘书长如是说。看见了么,十里长街,新中国的天第一次如此阴沉,挽留声,哭泣声,汇成一曲哀歌,行人的脚步被放慢再放慢„„泪水朦胧了我的双眼,我仿佛加入了那人群中,我的喉咙嘶哑了,泪水四溢,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温热熟悉的微笑,那个代表新中国不卑不亢直直挺立的身影,他为国奉献一生,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我泪流满面,让新中国自立于世界。 看今朝,索马里海面上,中国的商船有海军保驾护航。海上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有时飞来的一只海鸟便可使海军们一阵惊喜。除夕之夜,家家团圆,而海军们却依旧巡逻在索马里。他们站在烈烈风中,任凭还的腥味扑面而来,他们的心中已有无尽的念想,但他们的表情却无比坚毅。“除夕夜我们也有节目,不比春晚的差。”海军憨厚地笑道。“想家吗?”士兵们的嘴角抽动了一下,鼻子红了,“想”,既而又是憨厚的笑。此时的我,泪水夺眶而出,那些铁血男儿似乎只想向世人展现他们的铮铮铁骨,然而他们的心灵亦有着无比柔软的角落,然而有一种力量将他们的身影拉长再拉长,为国人擎起一片天空。我多想擦干泪水,为他们高歌一曲:尔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双手抚过地图,泪水悄然滑落,那一种力量,是矢志不渝的坚贞,是忧国忧民奉献牺牲的无私,是身扛重任委身报国的硬骨,那一种力量撑起了中国的脊梁,让我泪流满面,击节高歌。 【解析】试题分析:(1)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本题在审题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抓住题目中的“眼”——“力量”和“让我泪流满面”。若仅仅扣住其中一点是不合题意的,常会引起跑题的现象。“泪流满面”,在这里相当于“感动”“激动”等。但仅仅是“感动”,还不能达到“泪流满面”的状态。这也说,程度越深,越符合题意。“有一种力量”,这里的“力量”指的是什么,要明确“力量”的内涵。可以是情感的力量(如亲情、友情、爱情);道德的力量;品质的力量;意志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自然的力量;个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生命的力量……这“力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形式;可以是实践中感受到的,也可以是阅读过程中意识到的……尽管内涵这么丰富,但建构文章的前提必须是“一种”。文章只能写这“一种力量”,否则,就只能偏题。从体裁来看,本题比较适合写记叙文。(2)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篇作文的难度很大。作文时要阅读材料,要从材料中挖掘出所写文章的立意。这则材料讲述的是画家让人们对同一内容画出优点和缺点,结果两幅画作都被画满了。这材料表明:每个人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是不同,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据此立意为文。本题适合写议论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分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中动词的妙处。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其作点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摘自《晏子论罪》)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 ②弋〔 yì〕,本指用带着绳子的箭来射鸟,这里指捕鸟。 ③烛邹,人名。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入见威王/发白帝

B. 皆以于徐公/吾妻之我者

C. 知不如徐公美/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D. 时时而间/是亦忧,退亦忧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4.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有不同,请从目的和方法上分别说明。

目的: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留住心中那团火焰

刘良军

①在交流中,一位年轻人道出心中困惑:刚迈出校门不久,有理想也不缺激情,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胸中的那团火焰,时常会遭遇斜风冷雨。在通向远方的路途上,难道只能一步步向现实低头,眼看着内心的冲动一点点被消解?

②困惑的背后,是如何处理自我与环境关系的深刻命题。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主观上是否情愿,人们难免受到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人群、环境多元多样,对个体来说,有些外在因素未必都能转化为正能量。因此,当社会分工日益细密,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想要呵护初心、彰显个性,殊为不易。其实,一个人选择与周围环境“和解”并不难,重要的是怎样留存一份定力,始终保持内心的热度。

③不甘平庸、追求卓越,需要砥砺“再坚持一下”的意志。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故事,众所周知。试想,倘若他当初连续被拒两次就打道回府,可能就没有后来诸葛亮匡扶蜀汉的历史传奇。又如“光盘行动”,唯有驰而不息地倡导、一以贯之地践行,才显其价值与意义。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始终不渝、持之以恒,为心中的一团火不断添柴,才能蓄积韧劲,用实际行动深挖一眼泉,撒播青春的光和热。

④让心灵保温,贵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为什么有的人走得再远,也牢记着原点,而有的人刚迈开步子,就忘记了为何出发?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心是笃实沉稳,还是游移不定。保持心中的热度,并非简单地一味往前冲,找准定位、耐住寂寞更为重要。干事创业,往往需要突破利益藩篱、闯出创新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难

免有种种杂音、噪音。但无论如何,不能被压力浇灭了劲头,向所谓的“现实”屈膝。太行山上扶贫,李保国不知道吃过多少苦,遇到过多少挫折,各种风言风语也没少听,但他认定一条:“我是农民的孩子,最见不得农民穷!”每当此时,他就仿佛有了用不完的力量。相似的经历,相近的条件,一些青年人在患得患失中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最后甚至意志消沉、斗志涣散,相比之下,我们从李保国那样的沉潜者身上可以

学到很多很多。

⑤年轻人的身上洋溢着一个时代的群体风貌,刻印着不凡的价值追求。面对世俗的压力,不庸俗、不媚俗;面对方方面面的诱惑,不松懈、不贪恋;保持自己心中的热度,咬定青山不放松,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尊重彼此心中的光亮,赏其所长、容其所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惟其如此,才能让一腔热血汩汩流淌,始终传递心灵的温度,让梦想悄然生长。

⑥有人说,生活仿佛一槽冷水,人若是一块冷铁,浸进去就会生锈,若是一块热铁,不仅能锻造出好钢,还会让水沸腾。让心灵保持热度,持续为内心的“小宇宙”注入正能量,那么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处,一个人总能让生活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1.请分析文章第①②段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根据括号中的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种种杂音、噪音。(分析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生活仿佛一槽冷水,人若是一块冷铁,浸进去就会生锈,若是一块热铁,不仅能锻造出好钢,还会让水沸腾。(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初春,道路泥泞。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

“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

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注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

“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如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1.本文多处运用了照应和伏笔,请各举一个例子说说它是如何做的。

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文中的青年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华夏文明旅游目的地。依托郑州商都文化、开封宋文化、洛阳汉唐文化,将郑汴洛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世界著名的华夏文明旅游目的地。

郑州加快推进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着力打造世界功夫之都。开封着力建设成为全城一景、宋韵彰显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具有洛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

材料二  记者9月6日从省政府办公厅了解到,省政府已同意依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郑汴洛全域旅游示范区。

实施意见中显示,郑州重点建设由文化景区、历史建筑等构成的城市风景主线,以彰显国家中心城市魅力。开封重点突出宋都古城文化,建设时尚汴西新城,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洛阳着力打造集文博展示、休闲度假、主题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来说,是要依托郑州商都文化、开封宋文化、洛阳汉唐文化,将郑汴洛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世界著名的华夏文明旅游目的地。

⑴请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三中统计图的两条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旅游文化业近年来得到了各地区的高度关注,请就如何发展好本地区的旅游业,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