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问女何所忆(_______) (2)朔气传...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问女何所_______

(2)气传金柝_______

(3)策勋十二转_______

(4)当理红妆_______

 

(1)思念 (2)北方 (3)记功 (4)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策勋:记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正处在人生挫折期的他,请教一位长者,如何去战胜人生的苦难?

长者说,看看旷野中的树吧,看懂了它们,就知道如何去战胜人生的苦难了。

他看着旷野中的树,可并不能看明白什么。

长者说,在烈日下,在冰雪中,树有房子为它们遮日御寒吗?在风暴中,在雷雨中,树可以拔腿就逃吗?不能,树没有房子,没有腿,它们无法回避,无法逃离,它们只有独自承受,独自与苦难抗争,正是这种对苦难的承受和抗争,使它们变得更加坚忍和强大。也许,这就是树能活上千年而人难以活过百岁的原因吧。

当他再去看那些旷野中的树,看着那些没有房子没有腿的树时,似乎明白了许多。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综合性学习小题。

学校准备开展以“推开读书之门”为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活动,调查分析本校中学生阅读情况。

1.某小组打算了解本校学生对课外阅读是否感兴趣,于是确定了一个调查项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调查。请你写出两种调查方式,并写出调查目的。

2.学校邀请了著名女作家池莉来学校作关于“读书的意义”的报告,学生会想请你一起迎接和欢送客人,你打算迎接和欢送时怎么说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端州遗砚

(1)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

(2)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3)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

(4)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5)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察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

(6)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

(7)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8)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9)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

(10(林县长谦谦一笑说,以我拙见,贵在花纹:这是砚中十几种花纹之最,叫鱼脑冻纹,可谓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老人复又追问, 这石眼如何?

(11)林县长再三观摩后说,这石眼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瞳子于内,是典型的活眼。不知您老怎收藏了这等名砚极品?

(12)恒运老人告之说,我祖先曾在端州为知州当差,故有缘得之。

(13)林县长悟道,果有渊源。又是一席话后,林县长欲起身告辞。老人伸手一拦说,慢!遵先祖遗嘱,像县长这样的父母官,又精通砚器者,当赠之。今日这砚就赠于林县长了,这也是老生心愿。言罢,双手托砚,请林县长纳之。

(14)老人一番话,听得县长双眸湿润,情似波澜。他动情道,算来,我也门出丹青世家,略知文房四宝。可惜这等好砚,只闻未见。今日见了,已是眼福,怎能再生奢望呢。再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老祖上既在端州为知州当差,可听过包拯三掷砚的传说。

(15)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庆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没带走一砚。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

(16)林县长说,想来,所掷也非寻常之砚吧。

(17)恒运老人说,当然,皆是佳品。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掷砚中之一。确为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惜其珍,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可惜其余或粉或损,惟有此砚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见其辉。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之古砚。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一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于来访者,岂不更有其用吗?

(18)老人再三欲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双手颤颤将砚收回放好。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19)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

1.从前后故事情节上看,对马回头村、恒运老人和各类官员,文中分别运用了对比手法,仿照示例,请简要概括其情节。

马回头村:从前偏僻闭塞、土地荒凉,现在瓜木飘香、猪羊肥壮。

恒运老人:

各类官员:

2.第⑥段写“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根据上下文,说说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3.通读全文,林县长身上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分三条简要概括。

4.包拯三掷砚的传说,在文中取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2)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 镜里朱颜都变尽,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酹江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了小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遣兵作战)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日:“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日:“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匈奴王)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供给)。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1.下面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家财半助边(捐助)

B. 愿陛下勿(许诺)

C. 贫民大(搬迁)

D. 仕宦(熟习)

2.对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B.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C.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D.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3.关于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卜式愿意把家产的一半捐献给边关帮助作战。    B. 卜式认为捐出家产是自己应该尽到的义务。

C. 公孙弘认为卜式捐家产的做法是不近人情的。    D. 卜式再次捐家产助边关作战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4.翻译下面句子: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