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消逝的“放学路上” 王开岭 ①“小呀麽小儿郎,背着书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消逝的“放学路上”

王开岭

    ①“小呀麽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

    ②30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

    ③下午4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④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

    ⑤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

    ⑥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是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

    ⑦难以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

    ⑧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行李。

    ⑨有位朋友,儿子6岁时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又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回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转移上,孩子无动于衷,感情上没有缠绵,无须仪式和交接。

     ⑩“他想不想从前的小朋友?”我问。“不想,哪儿都有小朋友,哪儿小朋友都一样。或许儿子眼里,小朋友是种现象,一种配套设施,一种日光下随你移动的影子,不记名的影子……”朋友尴尬地说。

    我无语了。这是没有“发小”的一代,没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没有街坊和故园的一代。他们会不停地搬,但不是“搬家”。“搬家”意味着记忆和情感地点的移动,意味着朋友的告别和人群的刷新,而他们,只是随父母财富的变化,从一个物理空间转到另一物理空间。

    那天,忽收一条短信:“王开岭,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我愣了,以为恶作剧。可很快,我对它亲热起来,30年前,类似的唤声曾无数次在一个个傍晚响起,飘过一条条小巷,飘进我东躲西藏的耳朵里。传统老街上,一个贪玩的孩子每天都会遭遇这样的通缉,除了家长的嗓门,街坊邻居和小伙伴也会帮着喊。

    感动之余,我暗暗为自己的童年庆幸。如果说我们那一代尚可叫作露天童年、旷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的孩子,则是温室童年、园林童年、玩具童年了。

    面对现代街区和路途,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轻易交出去了,不允许童年有任何闪失。

    就像风筝,从天空撤下,把绳剪掉,挂在墙上。再不用担心被风吹跑,被树刮住了。翅膀,就此成为传说和纪念。                              

                  (节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1.阅读(4)-(6)段,为什么说“我”童年最大的快乐在放学路上?请简要概括。

2.文中的第8自然段中写到“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请结合(8)-(11)段分析作者“惋惜”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直白的语言简要概括、

3.第(13)段到作者收到短信后“对它亲热起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以“消逝的“放学路上”为题,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家长怎样的希望?请用一两句话精炼表达。

 

1.(1)放学路上无人管束,自由自在,可以玩得尽兴而回家 (2)放学路上一切见闻为“我”营造了一个新奇丰富的世界 2.因为现在的孩子的童年没有勒无拘无束的快乐,没有了情感的记忆和仪式。 3.(1)表达了作者在收到一条引发童年温暖回忆的短信之后的感动。 (2)表达了作者为自己曾拥有自由快乐童年的庆幸 (3)表达了对现在的孩子失去了自由快乐的童年的遗憾 4.作者希望家长们不要对孩子们过度保护,应适度放手,给孩子们童年应有的独立、自由、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中找出相应内容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诗文。

(1)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书云》)

(2)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 射天狼。(《密州出猎》)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迨①至楚境上,关吏絷②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曰:“先

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暝。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③!”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如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④而纵之。

注释:①迨:等到 ②絷:拘捕 ③有如日:古代发誓用语 ④劓:割去鼻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姑闻楚之意何如          师: 军队

B. 我楚邦                康: 使…吕盛

C. 之                    客: 以宾客之礼接待

D. 千里                  远: 以……为远

2.为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歃血以盟

A. 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歃血以盟

B. 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歃血以盟

C. 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歃血以盟

D. 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歃血以盟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的尊卢沙喜欢夸夸其谈,对此“居之不疑”,但秦人却笑话他。

B. 尊卢沙对诸侯图楚的形势分析得十分清楚,楚王深以为然,于是封他为卿。

C. 楚王召尊卢沙退却晋国之师,尊卢沙却瞠目结舌,没有说出任何建议来。

D. 尊卢沙的下场,说明没有真本事,却故作高深欺骗别人的人,没有好结局。

4.请将以下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师锐甚, 为王上计 ,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点在清明节上更是得以充分的体现,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

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

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关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已有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认为其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B. 有人认为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等缘故,就渐渐合二为一。

C. 有学者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是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广到拜祭自己的祖先。

D. 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重要起源。

2.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A.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B. 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 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亲友闭聚,增加了凝聚力。

D. 清明节的相关活动还体现出辟邪除灾、家族兴旺、求生保健等内涵。

3.下列各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春游踏青,体现了上已节的文化因子。

B. 上已节消失了,演变成了春游,其原因是原始信仰的淡化。

C. 现代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扫墓植树,这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D. 清明节最主要的文化意义在于人的活动与自然界合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中原王朝往往以农业文明为固守基点,以华夏之地安定繁荣、避免周边势力侵扰为宗旨,表现出企望和平、退让保守的倾向。

B. 各路大家齐聚洛阳,联袂献艺,各陈其能,洛阳士民直呼“一日之中,获睹三绝”,获得了视听感官方面的高层次享受。

C. 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D. 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母爱如山,什么叫信念和力,什么叫慈爱和坚强,什么叫车航与担当,什么叫润物无声。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那些只关注票房数字的做法,不仅会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的伤害,也将污染整个文化生态环境。

B.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融洽,完全封闭是不可能带来文明进步的。

C. 心理学家认为,喜欢自拍是一种病,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源于过度关注自我而很少关心他人的病态心理。

D. 我们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把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