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当下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已经________。
(2)也只有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________的搏击!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________。
(4)在人生道路上,________敢于突破、奋勇前行,________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A. 家喻户晓 惊心动魄 销声匿迹 只要……就……
B. 妇孺皆知 惊天动地 销声匿迹 只有……就……
C. 家喻户晓 撼天动地 无影无踪 不仅……而且……
D. 举世闻名 惊心动魄 石沉大海 虽然……但是……
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腐蚀 劫难 嘱咐 海枯石烂
B. 两栖 稀疏 磅礴 草长莺飞
C. 瞄准 萌发 油漠 大彻大悟
D. 争讼 燎原 思慕 目空一切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脑畔(pàn) 眼眶(kuànɡ) 海棠(táng) 戛然而止(jiá)
B. 羁绊(jī) 登时(dēnɡ) 陨石(yuán) 天衣无缝(fènɡ)
C. 凫水(fú) 怅惘(wánɡ) 山麓(lù) 豁然开朗(huò)
D. 凋零(diāo) 家眷(juàn) 沼泽(zhǎo) 窈窕淑女(zhào)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阎立本悔以书画供奉
太宗尝与侍臣泛舟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①,太宗击赏再三。诏坐者为咏,召阎立本②写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青,不堪惭愧。既而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面墙③,缘情染翰④,颇及同辈。唯以丹青见知,专务斯役,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也。”
(注释)①容与:随水波起伏荡漾的样子。②阎立本:唐代著名书画家,后文“主爵郎中”为其所任官职。③面墙:比喻不学而见识浅陋。④缘情染翰:指诗文、书画创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宗尝与侍臣泛舟春苑 (2)奔走流汗
2.文中不能照应题目里“悔”字一句的是( )
A. 俯伏池侧,手挥丹青,不堪惭愧。
B. 吾少好读书,幸免面墙。
C. 专务斯役,辱莫大焉!
D. 汝宜深戒,勿习此也。
3.细读文章我们能体会到阎立本的内心情感是复杂矛盾的,他既为__________而感到______________,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
河间有游僧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
古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倒塌) B. 棹数小舟[划(船)]
C. 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作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 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倒装句( )
A.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 求二石兽于水中
C. 山门圮于河 D.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