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B. 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事业。
C. 咸来问讯 咸:全,都。
D. 欣然规往 规:打算,计划。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 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桃花源人的淳朴、热情。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想法。
D. “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寻家风]以下是活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1)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幅作品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 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选(______)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___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_______
传统文化与名著阅读。
(1)八年级学生小芳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人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国学问题。若有以下四个国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合适?(____)
A.不惑岁月 B.豆蔻年华 C.而立之家 D.弱冠一族
(2)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请简述。
古诗词默写。
(1)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诗经·邶风·式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能够体现王勃与友人友情深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文)(2017年中考天津卷)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 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 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 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活动中,小雪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A】中华民族制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谚语和歇后语是其中的两朵奇葩。【B】谚语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分量,形象、生动;歇后语幽默、风趣,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它们是民间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喜闻乐用的语言形式。
(1)【A】处画线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B】处画线句与下句语序不一致,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