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做一些思考。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

阅读下列材料,做一些思考。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 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1)①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下降。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阅读量少;二是由于音像制品、漫画不断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 (2)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更多地阅读文学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举行阅读竞赛、开展午间阅读、举办阅读手抄报等。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总结。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困难影响到很多方面;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学生不阅读原著,依赖图象理解,导致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第(2)小题考查学生提建议的能力。要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这个针对性既指要确定需解决的问题,也指提出建议的对象。材料中的“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所提建议一定要针对这个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念3000里

毕淑敏

写下个“念”字,盯着细细看一会儿。

念,由“心”和“今”组成。顾名思义是“心中当下的想法”。

我们常说“生出一个念头”,可见这个“念”是个活物,像个婴儿,有头有脑。既然有首,接下来就会有身子和腿。而且这一切既然能诞生,想来有个母体。有生便有死,念头可以发芽也可以灭失。

那么人的一天,会有多少个念头生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念头的周期。换句话说,就是大致算出一个念头能存活多长时间。

“念”来自法显和尚从印度带回国的《摩诃僧律》。第17卷中说:“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有点乱是不是?那直接记住结论吧――1个念头的具体时间长度为0.018秒。

念头比闪电还快!它起于精微,源自无明。产生之后见风就长,跨越天地时空,纵横驰骋风驰电掣。念头可分好坏。它一动,就有倾向发生。要么是善,要么是恶,要么善恶夹杂。你纵有亿万千念头,也逃不脱这窠臼。

既然念头一动,只用0.018秒。一天之内,除去睡觉的8 小时,还有16个小时,合960分钟。换算为57600秒。除以0.018,得出的念头数……吓死人!是3200000。也就是说,我的脑海中每天有300多万个念头闪过,泡沫般无常。

念头组成了命运。所有人的生活,无不源自这经纬复杂繁多变幻的念头。念头生生不息,我们奔波不已。念头衍生出五光十色的世界,一旦念头止息,生命也就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念头是组成我们生命质量的金色颗粒。

念头交织,故“一念三千”。

因喜欢这说法,有时会向友人结结巴巴学说一番。某朋友听后若有所思道,哦哦,一念三千里。

我说,没有“里”,一念三千。

他说,念头和念头之间的差异,只怕是3000里之遥,也打不住的。

念头如果有颜色,可不得了。有吉祥的红色,有土豪的金色。有杀戮的猩黑,有春意的绿蓝……每个人的内心如同最斑斓的调色盘。

念头如果有重量,有重达千钧的,有轻如鸿毛的。有不轻不重但黏腻难缠的,有随生随灭云淡风轻的……每个人的内心,如同翻滚着一锅关东煮。

念头如果有年龄,有从一而终贯穿几十年甚至整整一生的,有速生速灭秋水无痕的,有历久弥坚的,有余音袅袅的,有稍纵即逝永无再现的,有忠贞不渝化成木乃伊也坚守初衷的。

念头如光。0.018秒之间,纵横3000里,这是什么速度?一秒钟跑165000里,合8万多公里,可绕地球2圈多。如果以北京为圆心,3000里到哪儿了?按照直线距离,以北京为中心,南可至广州,北可抵哈尔滨。西快抵乌鲁木齐,向东就出国游了太平洋。

心的容量如此之大,运转如此迅捷,名目如此繁多,善恶如此纷杂,到了令人惊悚的地步。

我热衷于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尤其爱看抓住罪犯后的审讯过程,屏气凝神。先生纳闷,说你是在研究他们的长相吗?

我说,虽说相由心生,但罪犯常常十分年轻,年轮之刀尚未完成对面貌的雕凿。有些颜面,未脱天真混沌之相。

先生说,那你看的是什么?

我答,我在听他们供述犯罪时的想法。

某些供述,难以置信的简单。为什么要杀人?回答,并没有想把他打死,只想教训一下,谁知,人就死了。

谈到投毒,会说,只是开个玩笑。

肇事逃逸,致使原本可以救助的伤者命丧黄泉,司机解释,因为害怕。

将相识多年的恋人杀死,凶手抽噎,太爱了……

凡此种种,我以前多半认为罪犯避重就轻,借故推托,搪塞说谎……这情形当然是有的,不过,当我懂得些心理学知识并加以仔细观察之后,却发现很多竟是真话。更有当初穷凶极恶的魔鬼,会一脸错愕哆哆嗦嗦地说,脑海中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怎么想的。

一念3000里。

一个念头所导致的结果,或许并不是在那个念头萌生之初,就可以准确预判完整的。念头念头,只顾“头”,不顾尾,锋利无比。这世界上的事情,本不应太快。太快了,就有灾难尾随其后的可能。

念头是如何产生的,并不十分清楚,它具有我们所不知晓的某些黑暗性质。陌生的力量所产生的念头,可以指挥我们的行动,这的确是不可掉以轻心的危险问题。

也有很多念头充满善良和光亮。有人会说,善念涌起,我是不是应该马上按照好念头去行事呢?晚了会不会后悔?

这世界上有些好事情,或许需要0.018秒的时间去决定和完成。但绝大多数的好事情,不会毫无征兆,冷不防显身,之后泥牛入海永不复见,有点妖术的味道。尽管如此,也不能铁口断言好事就不会在0.018秒中埋藏。只是,这概率有多少呢?作为普通人,遇到这般机遇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我觉得极小概率的事情,和普通人相距遥远。总爱极端化的人,骨子里多是高度自恋叠加目空一切。

一个念头和一个念头之间,可能一在天堂一在地狱,好骑手应能驾驭选择。让念头刹车转弯,让念头褪色重染,让念头从容消遁,让念头春风又生。好的念头,如一个浮力优等的筏,在脑海中辗转腾挪无惧风浪。它的生命力当千万亿倍于0.018秒,直到我们按照它的指引,作出后续美好的行动。把好念头变成好行动,让好念头层出不穷落地开花,乃是人生要务。

(原载《北京文学》2016年第6期,有删节)

1.由“念”的偏旁部首以及“生出一个念头”的口语,作者联想到“念”的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请分别概括“一念三千”和“一念3000里”的不同内涵。

3.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自然段,为什么用“如果有”这种方式起头?请简要分析。(4分)

4.下面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罪犯什么心理?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说明。

更有当初穷凶极恶的魔鬼,会一脸错愕哆哆嗦嗦地说,脑海中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怎么想的。

5.对于“善念涌起,是不是马上按照好念头去行事”,作者的观点究竟是怎样的?你认为呢?请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第③段中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他的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查看答案

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__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寻求新知识,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实验的过程____消极的观察,____积极的探测。

(3)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 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