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感谢你给了我这么多”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字数不少于550字;...

以“感谢你给了我这么多”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字数不少于550字;(2)书写工整,语句通顺;(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感谢你给了我这么多 皎月感谢点点疏星,因为它的陪伴,在漫长的黑夜才不会感到孤单;苍鹰感谢万里长空,因为它的广阔,才给了苍鹰自由翱翔的小天地;树苗感谢潺潺流水,因为它的滋养,才使得自己茁壮成长。而我感谢什吗呢?答案----书本。 因为人读书,让人显得知识丰富;因为多读书,人变得美丽;因为爱读书,成绩才那么显著。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采过许多种花蕊的蜜蜂,才能酿出香甜可口的蜂蜜:如果只围着一朵花转的话,得到的种类就十分单一、千篇一律,酿出的花蜜也不会有独具一格的味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博采众家之长”。 虽然我没有去过内蒙古大草原,但我“看到了”一望无际、万马奔腾的天然草场;虽然我没有去过太平洋海岸,但我听到了海浪敲击礁石的声音;虽然我没有去过撒哈拉大沙漠,但我领略了茫茫大漠的孤烟;虽然我没有生在战争时代,但我“嗅到”了战乱的血腥。读书是一种神奇的穿越。读书,是一种奇特的旅行,它能让你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天下之大事,正所谓“秀才不出门,方知天下事”。 在人生的旅途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但我相信唯一陪你走到最后,陪伴你、绝对不欺骗你的唯有书本。我读过一本书,名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从主人公保尔的打工生活中体验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辛,且和主人公保尔一样十分憎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他们随意践踏人们的尊严、侮辱人们人格的行为令我十分反感,我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文化,一举手一投足都美得像教科书,处处散发着书香的人。 而从主人公保尔忍受着寒冬的摧残、病魔的侵蚀、匪兵的骚扰,在缺粮少衣的情况下,为了党、为了前线奋战的军人修成了一条铁路时,我深深地被保尔所折服、所钦佩。保尔那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也想做那样一个生在火热的战斗中,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为了明天而抛头颅洒热血,在革命的里程碑上,滴上自己鲜红的血液,用其渲染那飘扬的红旗。主人公保尔就是在革命的大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兵锻炼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的。 书,是我的贤师良友;书,是我的知识宝库;书,是我的灵魂使者。每当拿起一本沉甸甸的书时,我都会像一匹饥肠辘辘的小狼,好像书读的愈多,就愈觉得饿。 蜜蜂为了感谢花朵让它采蜜之情,临飞走时还不忘嗡嗡的给它演奏一首歌歌曲,而我为了回报书籍成为我进步的阶梯,总会将从书中所吸取的精华带到更大的舞台,为更多的人所展示、所阅读。书----感谢你给了我那么多。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感谢你给了我这么多”。要写出“你”“我”的生活交往经历。因为文题中的“你给了我”决定了要写彼此的生活交往,作文应忠实于文题。其次要尽量选择给自己深刻影响与感受的人和事来写,材料要力求新颖、独到。这样才能表现出真实感情,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写完整,生动再现生活的感人情景。否则,文章不仅不能打动人心,还会让人感到所写的生活不真实。总之,要通过叙写具体事件来表达“我”对“你”的谢意,抒发对“你”的感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胡记面馆

马苏玥

⑴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⑵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⑶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一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更加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⑷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⑸胡良学着老爹做面。起一拳头大的面,成匀粗的长条,再平扁,用快力上几条长口,一手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着面条,快速去面头,左右一,把身子一,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⑹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            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⑺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⑻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⑼“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⑽“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⑾“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⑿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⒀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⒁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⒂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⒃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⒄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⒅胡良回了老街。 

⒆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⒇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21)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22)“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23)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选自《齐鲁晚报》2017-03-02,有删改)

1.文章第⑵段有何作用?

2.结合加点的字,赏析第⑸段的划线句。

3.文章第⑹段中说“胡记面全在______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请根据文中相关描写,分别用一个字概括胡记做面的精髓,将所概括的内容写在横线上。

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质朴的棉

绸缎是柔滑的,曼妙的,带着凉意的,也曾喜欢过,可它的美经不起短短一夏的光阴,如一朵萎去的花,不复华美,不再飘逸,那么短促,一下子就变得面目沧桑,老祖母总说,陈丝如烂草。于是,更倾心于纯棉,是能穿着忙碌于烟火生活的,那么家常,日日贴着我们的肌肤,舒适的,平和的,不离不弃的,夜间,也在棉温软的怀抱里。

秋日,我曾多次从棉朵裂开的棉花地边走过,村子里接二连三地浮起一片片云朵,那是采回的棉从绽开的壳中剥出,被晒在暖意充足的秋阳下,有的盛在竹匾里,有的铺在道场上,黄昏时,带着阳光的热度被收回,一袋袋运到收购处。还要留下一些,给将要到来的严冬多絮一床棉被,送到城里住校的孩子那里,或者给新添的孙儿做套棉袄棉裤还有小棉背心,把小孙子穿得着实像个小棉球。 

住在城里的我将轻软的新棉和花棉布,早早地送到一家老裁缝铺里,这老裁缝已年近花甲,铺子里挂的都是做好的孩童的棉衣,还有叠放好的棉布,镇子上的裁缝铺就只有这一家专做棉衣了,会做的,大都改成做羽绒衣或者丝绵的袄子了,做这棉衣大概太费时了吧。裁好了布,铺上了棉,多了太厚,就笨重,少了太薄,不暖和,身上铺的棉和袖子又不一样,还要用手工缝线固定。可离了三街七巷的人家也会打听了寻了去,排着队等候老裁缝做。送得早,到了冬至前后总是能取到的,老裁缝的灯总关得迟,总笑呵呵地说,怎么能冷着孩子呢。那笑容,日日和棉在一起,也棉一样朴素。

一场大雪从天而降,棉一样覆住大地,晚间多加一层棉被,尤其是晒过的棉被,留存着阳光的气息,是醉人的,棉是一种安抚,以温厚的情怀来慰藉我们,鲍尔吉·原野是喜欢棉的,他说棉花是“花”中最仁慈的花,给人温暖。他把棉花比作一个羞怯的没上过学的小女孩,悄悄地躲在乡村。棉,的确担当起这样的喜爱,棉是一个安静的字眼,它的内蕴始终是朴素的。岁月深处,各种花事均如过眼烟云,大抵赏心悦目,惟有棉花,制成棉线、棉被、棉布、棉鞋,甚至一块小小的手帕,友伴一样,即使不着色彩,也温馨无比。

懂得棉的好,也喜欢读那些棉一般朴素的文字,鲍尔吉·原野的那些写草木的,写胡四台的文字是棉质的。还有另一位出生在草原的叫席慕容的女子,少年时代,厚厚的笔记本里抄过无数首她写的诗。那些属于青春岁月的诗句,曾棉一样抚慰过年少的心,那是一段段开满碎花的棉布,隔着流逝的匆匆时光,依旧那么淳朴。

于是,想做一棵棉,开出淡雅的花,结出柔软的棉,絮出温厚的被,在琴弦一样的棉花弓下,被弹出民间的质朴的无需修饰的曲子。

1.文章叙述和棉有关的哪些人和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绸缎?

3.我为什么要早早地把新棉和棉布送到老裁缝那里?

4.从修辞的角度说说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5.结尾段“民间的质朴的无需修饰的曲子”指什么?作者想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家穿井

(2)人道之

(3)而议臣者于三人矣

(4)王察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3.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野 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植物______的景象。

2.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蜻蜓上下鱼东西”所表现的画面,并说说其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西游记》片段,完成题目。

行者道:“我往哪里去?我这里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不耍子儿,做甚么和尚?我是不去,你自去罢。但上复唐僧:既赶退了,再莫想我。”呆子闻言,不敢苦逼,只恐逼发他性子,一时打上两棍,无奈,只得喏喏告辞,找路而去。

(1)行者说“我这里天不收地不管”,“这里”是指哪里?

(2)唐僧为何赶退了行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