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来化通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图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系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厉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三: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C. 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 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2.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的原因有哪些。

3.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清明”这一节气的认识。

 

1.D 2.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3.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D“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2.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的原因有哪些。此题要根据我国地域广阔来作答。材料三原句“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说明二十四节气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所以说“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 3.试题分析:谈谈对“清明”这一节气的认识。此题要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乡俗文化和节气知识,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物候规律    B. 气候变化

C. 物候现象    D. 四季景色变化

2.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 作诠释   列数字    B. 下定义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列数字    作比较

3.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 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 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D. 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 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5.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

D.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

 

查看答案

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B.“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了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

(2)【搜集资料】“云是天气的招牌”,请你写出不少于2个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3)【应对气候】小华看了气候变暖的报道,忧虑地说:“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但我们普通群众也无能为力啊!”其实,作为普通群众,同样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你准备怎样劝说小华呢?

 

查看答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_____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 原句: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改句: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

B. 原句: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改句:这样看来,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C. 原句:难道你不知道吗?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

改句: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这是你应该知道的呀!

D. 原句: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我瞧见了。

改句: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瞧见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加横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最美新娘”李成环的事迹可歌可泣,她被兰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

C.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这种寻章摘句的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D.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