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上网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B. 袁枚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C. 对于为什么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D. 我们要学会正确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B. 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C. 在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各种活动课应运而生,给语文课增添了勃勃生机。
D. 每一朵盛开的鲜花又像是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撤回 沙滩 黎明 冰雪溶化
B. 闲荡 滑翔 溅起 目空一切
C. 夜暮 喧嚷 衡量 树木凋零
D. 频繁 水洼 辨论 偷偷摸摸
下面加点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邀请yāo 迁徙(xǐ) 盘旋xuán 窥(guī)探
B. 稀疏shū 缄(jiān)默 狩(shóu)猎 凋(tiāo)零
C. 滑翔(xiáng) 顾忌(jì) 赌注dǔ 弥漫mí
D. 瞄准miáo 雾霭(ǎi) 枯燥cào 沼泽zhǎo zé
课外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 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______________)
(2)悉如外人 (______________)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______________)
(4)自恨不如远甚也 (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描绘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附【乙】文参考译文:
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四周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他们,心里非常羡慕,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课内阅读: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回答后面问题。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问/今是何世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 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