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望梅”能否止渴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望梅”能否止渴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的感觉即随之消失。望梅止渴则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只是“望梅”真的能止渴吗?

②实际上,“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改变体液的容量、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例如,增加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会增加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的浓度,就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诮失了,。

③另外,人体血量的变化对渴感也有影响。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也是为什么人受伤后,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感到口渴,而喝水补充血量,渴感就能被抑制的原因。

④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扎卡里·奈德及同事报告称,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监控血液的变化,还篓在进食和饮水时监控来自口腔的信号,这些信号包含摄取食物与饮水的温度信息等。这些神经元将来自口腔的信息与血液成分信息结合,实时“预测”正在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将如何影响体液平衡,从而对饮水行为进行调节。

⑦研究者们表示,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吃得太快会让我们感觉口渴,以及冷饮为何特别解渴等问题。

⑧总而言之,“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 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1.第①段引用“望梅止渴”的典故有什么好处?

2.用原文回答“望梅”为什么不能止渴?

3.简要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

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

4.第②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王老师参加国际马拉松赛,比赛中,他大汗淋漓,口渴难耐,边跑边喝水。请你用文中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1.①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了说明对象:口渴的原因。③有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点题等作用。 2.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3.因为“有研究显示”强调“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是有科学根据的(或交代“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种说法的来源),增强了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和思想方法。 4.举例子,列举增加食盐的摄入量会口渴的例子,说明改变体液的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 5.①王老师在比赛中大量出汗,体液的容量、浓度发生变化(或“体液不平衡”),导致细胞脱水;②大脑的某个部位(或“神经元群”)实时监测到细胞脱水(或“体液不平衡”)现象,产生渴感;③口渴是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能使人体免于脱水;④喝水之后,体液得到稀释(或“体液恢复平衡”),渴感消失。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第①段引用“望梅止渴”的典故的好处。首先,“望梅止渴”是个趣味性很强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开头,明显是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二,答题时要考虑到典故和说明对象的关系:引出了说明对象,也就是引出对口渴的原因的说明。其三,在结构上有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等作用。注意运用典故说明与运用事例说明的还是有不同点的。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此题要抓住文章第⑧段进行分析。即“总而言之,‘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一句。 3.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有研究显示”这几个字很重要。它强调了“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是有科学根据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年中考浙江省嘉兴卷)

范石湖①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 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 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 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 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 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 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 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愿反侵地    (2)议定    (3)至能出袖中书    (4)虏主许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使 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2)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 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代)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 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23年来的人生经历。

C.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若隔世的感慨。

D. 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综合运用。

某班拟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班上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刊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文学社开展“重新设计作品人物命运”的活动,请你仿照例句的形式,重新设计孔乙己的命运。

例句:假如范进没能考中举人,他最终的命运只能是穷愁潦倒,饥饿而死。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举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级文学社要选取一副对联悬挂在其阅览室,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

A.宾至如归,少安毋躁

B.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C.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

D.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情境,完成相关任务。要求:内容简明,信息完整,150字以内。

爸爸李明打算在新城长峙岛租门面开店,他从赶集网上看到了一家店铺的出租信息(香樟湖步行街59号店面,面积为60平米),与房东赵峰谈妥了租赁事宜:租用3年,每月租金5000元,预付押金30000元,每年租金在国庆节前付清;租用期间产生的水、电等费用由租用方承担。并约定在6月15日签字生效。爸爸让小华写一份租房协议。小华感到为难,请你帮助完成。

 

查看答案

(题文)走近名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他来自农村,老实,健壮,坚韧。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经历了三起三落,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后变成了麻木、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乙)“你认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甲文中的是小说《______________》中的主人公,该小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2)乙文是19世纪英国一位文学家创作的世界名著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主人公的精彩对白。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女性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