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山里有一庙,庙里有一老和尚。老和尚不喜念经拜佛,每天吃饱喝足,躺在庙门口的草地...

①山里有一庙,庙里有一老和尚。老和尚不喜念经拜佛,每天吃饱喝足,躺在庙门口的草地上晒太阳,观山间云生雾起。

②岁末,天寒地冻,天阴阴沉沉的,像要下雪了,老和尚正坐在寺庙内烤火。这时,推门进来一个不速之客,是个年轻人,背着大包小包,逃难一样。

③你想出家?老和尚烤着火,平静地问年轻人。这会儿,窗外的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年轻人也围坐在火炉旁,搓着两只冻得通红的手,认真地点了点头。

④何故?

⑤年轻人脸上抽搐着,痛苦地说,我觉得活着没啥意思,我女朋友跟了别人,她嫌我家里穷,嫌我父母下岗。可是,我真的很爱她!

⑥还有吗?

⑦有,多呢!我写的文章倍儿棒,可是编辑就是不搭理我。这年头,你想发表作品,得帮他们拉广告。我单位的领导,经常给我穿小鞋,事事刁难我。我父母……

⑧老和尚摆手打断年轻人的话,认真查看年轻人的行李,问,你带篮球来做什么?年轻人以为老和尚喜欢篮球,眼里亮了—下,说,我怕山上没啥事儿干,我们可以一起玩玩篮球打发时间。老和尚苦笑着,去厨房寻了把菜刀,递给年轻人,严肃地说,本庙有一规矩,只收哑巴,你想入佛门,得割掉舌头,了断人间是非!

割舌头?什么破规矩,太恐怖了!太残忍了!会流很多血的,会很痛的,说不定还会死的!年轻人握着菜刀,倚到墙上,感觉舌头上凉飕飕的,如同有锋利的刀刃在慢慢滑过。年轻人呆若木鸡。老和尚摇了摇头,轻轻卸下年轻人手里的菜刀,口中说道,阿弥陀佛,像你这样尘缘未了的迷路者,我已经接待过16位,施主你是第17位。年轻人满脸羞愧,搓着两只手,不敢吱声。

⑩老和尚望了望窗外。这时,漫天大雪,鹅毛般在飘。老和尚一施礼,说,小施主,你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回来时,他一身洁白,右手提着半桶白如梅的雪,左手折了几枝白如雪的梅。老和尚掸去身上的雪,端出一个瓦罐坐在火炉上,从桶里挖了些雪倒进去。瓦罐无盖,残了一只耳朵。雪,在瓦罐里渐渐融化,化成泉水的幽冽,缓缓呜咽开来,热气升腾,舞姿婀娜。老和尚盛了一碗烧开的雪水递过去。年轻人接过碗,嘴伸了过去──烫!老和尚一笑,少安毋躁,小施主你性子太急,不可取。

稍凉,年轻人再喝。老和尚问,何味?

无味。

再品。

年轻人嘴里咂巴了一会儿,说,有点苦,一点点。

善哉!因苦而苦,发乎于情,出世入世,常修菩提心。老和尚继续说,煮茶,上等水为山泉水,其次是江河水,再次是井水,最次是雪融水。雪融水乃天赐之水,淡而无味,兼苦,如尘世如俗人……老和尚的话,让年轻人的心绪渐渐宁静。老和尚又在瓦罐里添了些茶叶。沸腾间,茶叶在水里恣意行走,舒展开自己慵懒的身体,禅境悠远。

老和尚递过一碗茶,年轻人抿了一口。

如何?无味?

清甜,怡人可口!年轻人孩子似的笑了。

香吗?

年轻人思考了一下,肯定地说,不香!

老和尚折下几朵梅花,搁入瓦罐,用木勺小心地搅动了几下,又盛了一碗给年轻人。梅花在碗里怒放,一股淡雅的清香氤氲开来,花房般温暖。

年轻人笑着说,不用品了,没喝就香满屋了。

其实最好的茶水非山泉水,而是寒梅之苦雪。为何?你是读书之人,应该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年轻人遥看窗外。雪停了,白茫茫一片,如童话世界。三天后,年轻人下山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7年10期,有删改)

1.雪,营造了故事独特的氛围,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从老和尚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完成填空。

天阴沉沉

老和尚寺内烤火

雪纷纷扬扬下

漫天大雪鹅毛般飘

雪停了

 

 

2.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描写了年轻人进寺庙时“背着大包小包”的细节,为下文老和尚发现年轻人带篮球这一情节作铺垫。

B. 第⑨段中,老和尚不知道年轻人是否了断尘缘,就以割掉舌头方能入佛门的规矩试探他。年轻人的表现让老和尚很失望,他“摇了摇头”。

C. 第⑩和第段中,老和尚和年轻人都有看向窗外的动作,但内心世界不同,老和尚在寻找给年轻人讲道理的方法,年轻人是思考老和尚所讲的道理。

D. 小说塑造了一个如闲云野鹤般的高僧形象,他从容淡定,洞悉人性,睿智通达。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说说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要分析第段划线句的深层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划线句与链接材料中描写年轻人和“我”的方法有何相同之处?各自在文中有何作用? 

【链接材料】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

本文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老和尚了解年轻人出家原因②老和尚提雪折梅煮茶③老和尚成功开导年轻人 2.B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茶叶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茶叶在沸水中翻滚、泡开的样子,营造了富有禅意的氛围,衬托了年轻人宁静的心绪。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苦雪象征着平凡且不乏烦恼和艰辛的生活,寒梅意味着生活中的美好,“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直面生活的艰辛,历经生活的磨难,才能享受到最美好的人生。 4.相同之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本文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本文写出了年轻人对寺庙规矩的质疑、惊讶和割掉舌头极端恐惧的心理,进一步表明他并未了断尘缘,推动了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链接材料的作用:表现了“我”对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做法的反感,寄予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从“窗外的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何故”“漫天大雪,鹅毛般在飘……他一身洁白,右手提着半桶白如梅的雪,左手折了几枝白如雪的梅。老和尚掸去身上的雪,端出一个瓦罐坐在火炉上,从桶里挖了些雪倒进去”“雪停了,白茫茫一片,如童话世界。三天后,年轻人下山了”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注意语言要简洁。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赏析句子的能力。(1)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茶叶在水里恣意行走,舒展开自己慵懒的身体”是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展现了茶叶的动态,渲染了年轻人平静的心情。(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寒梅之苦雪”代表的是生活中的美好与不幸,强调了幸福必须在经历艰苦磨练之后才能实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①近来“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写诗,惟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更有一位青年诗人傲然宣称“我的诗是为五百年以后的读者写的”。他们力图从空间和时间上追求“远方”,创作的诗歌远离生活,很难引起共鸣。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

②《诗经》中的古代歌谣,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民间情歌,还是“昔我往兮,杨柳依依”等征人怨语,都是直接描写眼前境遇。一些诗人身临远方,他们的诗歌仍是写身边情事。试读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平沙莽莽”的大漠是 “远方”了,但当岑参和西征将士未来之前,那大漠和人们毫无关系,哪有诗歌?

③当然,诗人想象力非凡,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李白常想象腾身青云,但读他的诗可知,当他飞上华山云台峰,对着仙人长揖时,还是忘不了苦难的人间!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可他的诗也充满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可见,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生活,是诗人驰骋想象后无法忘怀的牵挂。

④现实中确有不少事使人心烦意乱,所以李白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能逃离,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科学家称太阳系外有几颗宜居的行星,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烦扰也会接踵而至。况且大地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传说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传说耶和华用泥土造亚当,还告诫:“你本是泥土,必归于泥土。”人类注定世代离不开泥土,诗人也是凡胎泥身,又怎能离开人间?

⑤金圣叹这样定义诗歌:“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话耳。” 如此看来,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皆有诗意。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洗车店和小饭馆,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傍晚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朱湘《有忆》中的诗句便涌现脑海。陶渊明说得好:“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

(选自《新华日报》2017年11月3日,有较大删改)

1.文章第①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2.下面的材料可以作为③④哪一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原因。

【材料】《水调歌头》中,苏东坡断然拒绝白日飞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概括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刘基的《说虎》,完成下列各题。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选自《郁离子》)

【注】①不啻(chì):不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______

②虎其爪牙______

处之______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人获而寝处其皮

A.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B.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C.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D. 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3.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 虎 之 食 人 不 恒 见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幼时记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______的写作手法向人们阐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曾肇《海陵春雨日》,完成第7题。

公事无多使客稀,雨时衙退吏人归。沉烟一炷香云重,画角三声晚照微。

桑雉未驯惭报政,海鸥相近信忘机。只将宴坐收心念,懒向人间问是非。

【注】①曾肇: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曾多次谏言朝廷,一度被降调滁州。绍圣四年出知泰州,其时社会秩序平静,争讼较少。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画角:古乐器,发音高亢,一般在黎明和黄昏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④桑雉:语出《汉书》,此处指施行仁政、普及教化。报政,陈报政绩。⑤忘机:语出《列子》,指没有巧诈的心思,胸怀坦荡。⑥宴坐:闲坐,休息。

⑴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法相同的诗句是“______”。

⑵赏析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对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2017年12月13日是第4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也是死难同胞80周年祭。当日,你所在的新华中学九(1)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⑴【了解一幅公益广告】公祭日当天,一幅由泰州男孩朱彦参与创作,配文为“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的公益广告漫画(图一)在李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热传,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图一                      图二                        图三

①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这幅公益广告画为什么“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对偶,为这幅广告画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解答一个物候问题】李老师转发图一时,还拍了张公祭日当天泰州街景照片(图二)发到朋友圈。受他资助的广东学生小粤看了后,随即拍下当地街头一景发给李老师(图三),表示对两地迥然不同的景象感到不解。李老师让你用“气象物候”知识向他作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参加一次集体视听】你班将集中收看国家公祭仪式实况,下面是班委会发出的通知,语言表达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格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⑴《朝花夕拾》里的 《______》和《______》中,都有对鲁迅先生儿时读书场景的生动描

写,这两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____的温和批评。

⑵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两项________

A.《格列佛游记》中,作者用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B.大人国国王公正无私、治国有方,作者借这一形象批判了英国不合理的政治制度。

C.《二十四孝图》一文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D.《阿长与〈山海经〉》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独特、多彩的长妈妈形象。

E.徐锡麟被杀,鲁迅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遭到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反对,经询问这人叫范爱农,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