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有形的,如学校围墙;也有无形的,如“可悲的厚障壁”。有...

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有形的,如学校围墙;也有无形的,如“可悲的厚障壁”。有形的墙,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形的墙,我们有时难以回避。有的墙是安全的保障,是迷人的风景,是故事的载体……有的墙是感情的隔膜,是观念的差距,是文明的枷锁……有的墙需要筑,有的墙需要拆。有的人在筑墙,有的人在拆墙,有的人在读墙。这其间定会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鲜明的形象,许多深刻的道理。

    请以“墙”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题目中必须出现“墙”宇。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

 

拆除心墙 高中第一次住宿,远离父母,深深的孤单缠成茧壳包住了我。望着严厉的老师,心中不知不觉筑起一座严实的墙。 “铃——”他踏着欢快的上课铃声信步走来,微挺的啤酒肚,张开如翼的手掌,抑扬顿挫念诗的语气,全班在他的掌控下突然的生龙活虎起来。“嘿,这老师”我在心中暗自道。这是心墙那端的世界吗? 这天是他的晚自习。教室里寂静如湖水。余光里忽然触到一个黑色的背影。是他! 他就这么蹲在讲台上,背对着我们,面向黑板,用那宽厚的手掌托起教案,正细细研读着什么。“凳子呢?”我暗自诧异。他来时已开始上自习,难道是怕打破这安静的氛围?他怎么不说一声呢? 我偷偷地望向那背影。宽厚的肩膀微向里缩,腰弓着,黑色的针织毛线皱起一个角,腿折叠,脚微踮,这是一个“标准的”蹲姿。我忽然,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过了一会,他轻轻地站起来,直直腰,没有吱声。一炷香的工夫,他又蹲了下去。如水的月光泄满他的后背,泛着温暖的乳白色光晕。心里什么东西“咯噔”一声碎了一角,或许是心墙吧。 这节自习课安静如湖面,偶尔有风穿过,也只惊起了他的低低的咳嗽声。 “来,你跟我到外面去。”他拿起我的卷子,轻悄悄走到我身旁,说。初秋的天气有些冷了,他爽朗的声音划过教室门前一排合欢树的尖顶,白色的水气丝丝缕缕。我的眼前蒙上一层雾气。 “你看这道题。”借着教室透过来的微弱的灯光,他拿笔点着卷子,眼镜几乎要贴上去了。 “分析这种题,要学会自己总结方法。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秋风吹过他的背,落叶几经盘旋无奈地凋落,只有他的声音始终如一团火焰,温暖着我,拆掉了那负隅顽抗、仅存一角的心墙。 “轰隆轰隆”,是心墙崩塌的声音。拆掉心墙的老师,正站在废墟后冲我微笑。 感谢你,老师。是你的幽默热情、宽容诚恳、关爱执着拆掉了这座曾久久困住我的心墙。 我抬起头,从心墙的废墟上望去,那边,阳光正好,春暖花开。一个黑色的背影直立如松。 【解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话题只有“墙”一个字。根据材料,有三种写法:只写有形的墙;只写无形的墙;既写有形的墙,也写无形的墙。比较而言,后两种写法比较容易,联想、发挥的余地比较大。如果写无形的墙,一定要明确写出“墙”在文中比喻什么,不能飘忽不定含糊不清。如果选择第一种写法,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有关联的墙,深入挖掘,展开议论,写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或者写与“墙”有关的人和事,表现一个比较深刻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①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辄起绕室以旋。②室有洼,径尺,浸淫(逐渐)日广,每(走)之,足若(被东西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③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④命童子取土平之。⑤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上急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⑥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⑦噫!习之中人,甚矣哉!⑧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乃其久,则洼者若平,致使久而即平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⑨故君子之学,贵乎甚始。

1.将这段文章分为两层,准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

A.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    B.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 习之中人,甚矣哉。    D. 君子之学,贵乎甚始。

 

查看答案

【综合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句中“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 男女衣着,如外人。    B. 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C. 而两狼之驱如故。    D. 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内。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4.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 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 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请用简短文字回答。

 

查看答案

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忘路之远近

C. 处处志之    D. 故时有物外之趣

 

查看答案

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

A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

D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汉朝、魏晋,他们都不知道。

(2).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

A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C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

A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B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了。

C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无路可走的地方,再也出不去了。

D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查看答案

根据《桃花源记》课文内容填空。

(1).渔人发现桃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4).渔人离开桃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