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文段中第①句和第④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玉...

下面文段中第①句和第④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生活着一群古老的纳西族。②他们用天然的石头建房,村里沟渠遍布,随处可听见潺潺水声。③蓝天与雪山下的石头村庄交相辉映,伴着纳西古乐,村民用颇具特色的舞步抒发着简单的快乐。④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峰的倒影。⑤湖畔有广袤的牧场,牛群马匹自由漫步,牧人放声歌唱,好不悠闲自在。

(1)第①句修改意见:

(2)第④句修改意见:

 

(1)用词不当,应把“纳西族”改为“纳西族人”。 (2)语序不当,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之前。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①中“生活着一群古老的纳西族”搭配不当,应该在句末补充上“人”字。④中语序不当,应改为“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明代以前土司木氏家族组织挖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峰的倒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上课铃已经响了,但是教室里还是一片暄哗。

(2)幽绿的菲翠泛着恬静的光芒,一切浮躁都融入那温润的玉色里。

(3)图片上那神秘遥远的星空,让人目炫神迷。

 

查看答案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  苍劲____ ____bān lán____  chù lì______  yì_______

 

查看答案

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有形的,如学校围墙;也有无形的,如“可悲的厚障壁”。有形的墙,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形的墙,我们有时难以回避。有的墙是安全的保障,是迷人的风景,是故事的载体……有的墙是感情的隔膜,是观念的差距,是文明的枷锁……有的墙需要筑,有的墙需要拆。有的人在筑墙,有的人在拆墙,有的人在读墙。这其间定会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鲜明的形象,许多深刻的道理。

    请以“墙”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题目中必须出现“墙”宇。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①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辄起绕室以旋。②室有洼,径尺,浸淫(逐渐)日广,每(走)之,足若(被东西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③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④命童子取土平之。⑤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上急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⑥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⑦噫!习之中人,甚矣哉!⑧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乃其久,则洼者若平,致使久而即平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⑨故君子之学,贵乎甚始。

1.将这段文章分为两层,准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

A.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    B.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 习之中人,甚矣哉。    D. 君子之学,贵乎甚始。

 

查看答案

【综合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句中“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 男女衣着,如外人。    B. 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C. 而两狼之驱如故。    D. 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内。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4.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 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 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请用简短文字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